• jiǎ
  • gō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iǎ gōng jì sī

成语解释:假:借;济:补益;助。假借公家的名义来谋取个人利益。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他假公济私,我怎肯和他干罢了也呵!”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叚公濟私

英文翻译:promote one 's private interests under the guise of serving the public

假公济私的意思

假:[jiǎ]1.虚伪的;不真实的;伪造的;人造的(跟“真”相对):假话。假发。假山。假证件。假仁假义。2.假定:假设。假说。3.假如:假若。假使。4.借用:久假不归。假公济私。不假思索。5.姓。[jià]按照规定或经过批准暂时不工作或不学习的时间:请假。暑假。病假。婚假。春节有三天假。

公:1.属于国家或集体的(跟“私”相对):公款。公物。公事公办。2.共同的;大家承认的:公分母。公议。公约。3.属于国际间的:公海。公制。公历。4.使公开:公布。公之于世。5.公平;公正:公买公卖。大公无私。秉公办理。6.公事;公务:办公。公余。因公出差。7.姓。8.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一等:公爵。公侯。王公大臣。9.对上了年纪的男子的尊称:诸公。张公。10.丈夫的父亲;公公:公婆。11.属性词。(禽兽)雄性的(跟“母”相对):公羊。这只小鸡是公的。

济:[jì]1.过河;渡:同舟共济。2.救;救济:接济。缓不济急。3.(对事情)有益;成:无济于事。假公济私。[jǐ]1.济水,古水名,发源于今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的济水的河道。今河南济源,山东济南、济宁、济阳,都从济水得名。2.姓。

私:1.属于个人的或为了个人的(跟“公”相对):私事。私信。私有。2.自私(跟“公”相对):私心。大公无私。3.暗地里;私下:私访。窃窃私语。4.秘密而不合法的:私货。私盐。私通。

成语评论

我们常常听到“假公济私”这个词,但具体是什么意思呢?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公司部门主管用公款组织团队聚餐,实际是为了给自己过生日,顺便报销私人开销。这种行为看似“为团队好”,实则悄悄满足个人利益,这就是典型的假公济私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普通的占小便宜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是否滥用公共资源或职权。比如小区物业经理将公共维修基金用来装修自家房子,表面说是“临时借用”,实则挪用集体财产满足私欲——这种披着“公事”外衣的谋私行为,比单纯占便宜更隐蔽,危害也更大。

这种现象为何屡禁不止?从个人视角看,权力缺乏监督时,容易滋生侥幸心理。我曾目睹某单位领导以“考察学习”名义带亲友旅游,全程用公款报销。这种行为不仅损害集体利益,更会破坏团队信任,形成“老实人吃亏”的不良风气。

如何识别这类行为?关键看决策是否真正惠及大众。某学校采购教学设备时,负责人执意选择报价更高的供应商,后来被查出是其亲戚开的公司。这种“合法流程”掩盖下的利益输送,就像给私心穿上了制度的外套,需要更透明的监督机制来防范。

从积极角度看,杜绝假公济私需要制度与人性的双重建设。某社区在公示栏设置“公共开支追踪表”,每笔款项都标注用途和经手人,居民可以随时查证。阳光下的透明操作,让想钻空子的人无处下手,这才是治本之策。

生活中我们或许都遇见过类似情况,重要的是保持清醒认知。当发现有人把公共资源当私人提款机时,及时质疑和监督,既保护集体利益,也避免他人滑向错误深渊。毕竟,真正的公共利益容不得半点私心掺杂。

假公济私的造句

  1. 造句 有些干部假公济私,专门肥自己的腰包。
  2. 造句 与假公济私的不良作风进行坚决的斗争。
  3. 造句 有些领导利用职权大开方便之门,假公济私,让国家蒙受巨大的损失。
  4. 造句 在整个赈灾行动中,竟然有人假公济私,真是可恶。
  5. 造句 战乱中的北宋是一个黑暗的时代,官员们假公济私,中饱私囊,而黎民百姓食不果腹,苦不堪言。
  6. 造句 这件弊案所以会发生,原来是厂裡面的人假公济私,监守自盗。
  7. 造句 现在那些招摇撞骗,假公济私的人太多了。
  8. 造句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是不允许假公济私的不正之风出现的。
  9. 造句 想不到他会假公济私,将募款纳入私囊。
  10. 造句 张大爷是我们村公认的好干部,从不利用手中的权力假公济私。

"假公济私"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