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ǎ gōng yíng sī
成语解释:见“假公济私”。
成语出处:《元典章·进表》:“在外诸司不详站赤生受指,以进表为由,假公营私,滥行给驿。”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假公济私
繁体字形:叚公營私
英文翻译:promote one 's private interests under the guise of serving the public
假:[jiǎ]1.虚伪的;不真实的;伪造的;人造的(跟“真”相对):假话。假发。假山。假证件。假仁假义。2.假定:假设。假说。3.假如:假若。假使。4.借用:久假不归。假公济私。不假思索。5.姓。[jià]按照规定或经过批准暂时不工作或不学习的时间:请假。暑假。病假。婚假。春节有三天假。
公:1.属于国家或集体的(跟“私”相对):公款。公物。公事公办。2.共同的;大家承认的:公分母。公议。公约。3.属于国际间的:公海。公制。公历。4.使公开:公布。公之于世。5.公平;公正:公买公卖。大公无私。秉公办理。6.公事;公务:办公。公余。因公出差。7.姓。8.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一等:公爵。公侯。王公大臣。9.对上了年纪的男子的尊称:诸公。张公。10.丈夫的父亲;公公:公婆。11.属性词。(禽兽)雄性的(跟“母”相对):公羊。这只小鸡是公的。
营:1.谋求:营生。营救。2.经营;管理:营造。营业。国营。民营。3.姓。4.军队驻扎的地方:军营。安营。5.军队的编制单位,隶属于团,下辖若干连。
私:1.属于个人的或为了个人的(跟“公”相对):私事。私信。私有。2.自私(跟“公”相对):私心。大公无私。3.暗地里;私下:私访。窃窃私语。4.秘密而不合法的:私货。私盐。私通。
“假公营私”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绕,但拆开来看其实很好懂。“假公”就是借着公事的名义,“营私”则是谋取个人利益。合起来就是“用公家的资源给自己捞好处”。比如某公司采购员以“采购办公用品”为由,高价买入亲戚开的文具店商品,实际暗中拿回扣——这就是典型的假公营私。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普通的贪污有什么区别?”其实核心差异在于“假公”这一步。假公营私需要先给私心披上“为公家办事”的外衣,比如某社区干部打着“组织居民活动”的旗号,把活动场地租给自家亲戚开的餐厅,既赚租金又给餐厅引流。这种操作比直接贪污更具隐蔽性,就像给毒药裹了层糖衣。
有个有趣的现象:越是制度不完善的地方,假公营私越容易生根。比如某单位财务报销流程模糊,就有人把私人聚餐的发票混在部门团建费用里报销。但反过来说,当报销需要经过三人签字、公示明细时,这种操作空间就会被压缩。这说明制度和透明化就是最好的防火墙。
或许你会疑惑:“普通人怎么分辨这种行为?”有个简单方法:看结果是否公私分明。比如某网红探店视频标榜“客观评测”,实际收钱只说优点不提缺点,这就属于用公共影响力谋私利。真正公私分明的人,就像老秤杆——公家的归公家,私人的归私人,绝不玩模糊地带的把戏。
在我看来,假公营私就像蛀虫啃木头,表面看着完整,内里早已千疮百孔。但也不必过分悲观,现在越来越多的单位开始用电子流程留痕、第三方审计这些“防虫措施”。就像我邻居张阿姨说的:“现在买个办公椅都要三家比价,想搞小动作比考清华还难。”这种变化让人看到,阳光照到的地方,阴影总会退散。
下次看到有人把公家车当私家车用,或者用单位打印机印孩子作业时,不妨多问一句:“这事儿经得起公示吗?”很多时候,问题的答案就藏在公开透明的追问里。毕竟,公与私的界限清晰了,那些“假公”的小把戏自然无处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