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ǎ mén jiǎ shì
成语解释:做得像真的一样
成语出处:曹禺《日出》第二幕:“我的女儿好咬文嚼字,信耶稣,好办个慈善事业,有点假门假事的。”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做得像真的一样
繁体字形:叚門叚事
英文翻译:False door and false story
假:[jiǎ]1.虚伪的;不真实的;伪造的;人造的(跟“真”相对):假话。假发。假山。假证件。假仁假义。2.假定:假设。假说。3.假如:假若。假使。4.借用:久假不归。假公济私。不假思索。5.姓。[jià]按照规定或经过批准暂时不工作或不学习的时间:请假。暑假。病假。婚假。春节有三天假。
门:1.房屋、车船或用围墙、篱笆围起来的地方的出入口:前门。屋门。送货上门。2.装置在上述出入口,能开关的障碍物,多用木料或金属材料做成:铁门。栅栏门儿。两扇红漆大门。3.器物可以开关的部分:柜门儿。炉门儿。4.形状或作用像门的东西:电门。闸门。球进门了。5.门径:窍门。打网球我也摸着点门儿了。6.旧时指封建家族或家族的一支,现在指一般的家庭:张门王氏。长门长子。满门。双喜临门。7.宗教、学术思想上的派别:儒门。佛门。左道旁门。8.传统指称跟师傅有关的:拜门。同门。门徒。9.一般事物的分类:分门别类。五花八门。10.姓。
假:[jiǎ]1.虚伪的;不真实的;伪造的;人造的(跟“真”相对):假话。假发。假山。假证件。假仁假义。2.假定:假设。假说。3.假如:假若。假使。4.借用:久假不归。假公济私。不假思索。5.姓。[jià]按照规定或经过批准暂时不工作或不学习的时间:请假。暑假。病假。婚假。春节有三天假。
事:1.事情:国事。公事。2.事故:出事。平安无事。3.职业:谋事。4.关系;责任:回去吧,没有你的事了。5.从事:大事宣传。6.侍奉;伺候:事亲。不事王侯。
“假门假事”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做事敷衍、表面应付的样子。比如,公司里有人为了应付检查,临时把文件摆得整整齐齐,实际上根本没解决问题。这时候同事可能会吐槽:“你这假门假事的,真当老板看不出来?”
这时候可能会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假门假事”的行为呢?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人们想快速满足外界要求,但又不想真正投入精力。比如学生为了交差,随便抄作业应付老师;商家为了通过质检,只在样品上做足功夫。这种“短期应付”看似省事,长期反而容易埋下隐患。
有人可能会好奇:这和“装模作样”有什么区别?其实两者很像,但“假门假事”更偏向对具体事务的敷衍,比如明明没修好的机器,却贴个“已检修”标签充数。这种行为背后,往往藏着怕麻烦、怕担责的心理。
在我看来,与其花时间做表面功夫,不如从一开始就坦诚面对问题。就像邻居家漏水,如果只是拿盆接着却不去补房顶,迟早会把地板泡烂。生活里很多事都是这样——假装努力的结果,可能比不努力更糟糕。
不过换个角度看,偶尔的“假门假事”也算生存智慧。比如遇到实在无法推脱的社交饭局,客气两句就溜走,总比硬着头皮耗整晚强。关键是要分清场合,别把应付变成习惯。毕竟,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就像存钱罐,总往里塞假硬币,早晚会被识破。
下次再遇到需要应付的事,不妨先问问自己:这件事值得我认真对待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或许直接拒绝比假装配合更明智。毕竟,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与其在假动作上消耗,不如把力气花在真正在乎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