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iǎ
  • shì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bǐ wù jiǎ shì

成语解释:假借相类的事物,相进行比较归纳。

成语出处:清 龚自珍《古史钩沉论二》:“一呼一吸,因事纳谏,比物假事,不辞矫诬之刑。”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指进行排比归纳

繁体字形:比物叚事

英文翻译:A comparison

比物假事的意思

比:1.比较;较量:比干劲。学先进,比先进。2.能够相比:近邻比亲。坚比金石。演讲不比自言自语。3.比画:连说带比。4.对着;向着:别拿枪比着人,小心走火。5.仿照:比着葫芦画瓢(比喻模仿着做事)。6.比方;比喻:人们常把聪明的人比做诸葛亮。7.两个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叫做它们的比,其中一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这里的小麦年产量和水稻年产量约为一比四。8.表示比赛双方得分的对比:甲队以二比一胜乙队。9.a)“一”加量词在“比”的前后重复,可以表示程度的累进:人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富裕了。b)比较高下的时候用“比”,表示异同的时候一般用“跟”或“同”。10.姓。11.紧靠;挨着:比肩。鳞次栉比。12.依附;勾结:朋比为奸。13.近来:比来。14.等到:比及。

物:1.东西;事物:动物。货物。物质。物尽其用。2.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物议。待人接物。3.内容;实质:言之有物。空洞无物。4.姓。

假:[jiǎ]1.虚伪的;不真实的;伪造的;人造的(跟“真”相对):假话。假发。假山。假证件。假仁假义。2.假定:假设。假说。3.假如:假若。假使。4.借用:久假不归。假公济私。不假思索。5.姓。[jià]按照规定或经过批准暂时不工作或不学习的时间:请假。暑假。病假。婚假。春节有三天假。

事:1.事情:国事。公事。2.事故:出事。平安无事。3.职业:谋事。4.关系;责任:回去吧,没有你的事了。5.从事:大事宣传。6.侍奉;伺候:事亲。不事王侯。

成语评论

看到"比物假事"这个词,很多人可能会疑惑: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它就像我们小时候学成语"刻舟求剑"一样,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讲道理。比如老张劝儿子别熬夜时说:"你看手机充电久了电池会鼓包,人天天熬夜身体也会出问题",这就是在用充电器比人,把抽象的健康问题说得更明白。

为什么人们总爱用比喻讲道理?

上周同事小王问我:"怎么跟爸妈解释大数据?"我指着超市货架说:"就像理货员根据销售数据调整商品位置,大数据就是帮企业做更大规模的货架管理。"原本皱眉的他突然眼睛发亮。这种转化能力,正是"比物假事"的价值所在——把陌生事物嫁接到已知认知上。

记得学物理时,老师用瀑布比喻电流,用水车比喻电阻。这种教学法让我二十年后还记得清楚。但要注意比喻不能乱用,就像不能用风筝比飞机引擎,虽然都会飞,原理却天差地别。

好比喻需要哪些要素?

去年给小学生讲环境保护,我说:"地球就像你们的水杯,脏水倒进去容易,要弄干净就难了。"孩子们马上理解了这个概念。好的类比要符合三点:找共同点要准(容器属性),差异处要明(规模差异),还要符合对象认知(孩子都用水杯)。

工作中见过领导用"种庄稼"比喻项目推进:翻土是调研,播种是执行,施肥是资源投入。这种接地气的说法让团队成员都明白了阶段性重点。不过我发现,跨文化场景要慎用比喻,曾经用"饺子馅"比喻数据封装,外国同事反而更困惑了。

下次遇到难解释的概念时,不妨环顾四周找参照物。就像教老人用智能手机,说"微信就像当年村口大喇叭,朋友圈就是各家串门聊天",瞬间化解科技恐惧。但记住,任何比喻都是拐杖,最终还是要让人自己学会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