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ǐ bù yú lún
成语解释:见“儗非其伦”。
成语出处:朱自清《序》:“后一类呢,恕我儗不于伦,像吴山四景园驰名的油酥饼。”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比拟不当
繁体字形:旎不于倫
英文翻译:Not to mention
儗:[nǐ]1.《廣韻》魚紀切,上止,疑。2.准备,打算。3.古同“拟”,比拟。4.茂盛貌。草木、庄稼茂盛的样子:“黎稷儗儗”5.众多。6.迟疑。7.凝滞。8.超越本份。9.草拟,依照。10.比划。[yì]1.《廣韻》魚記切,去志,疑。2.迟滞;迟疑。参见“儔儗”。[ài]1.《廣韻》五溉切,去代,疑。2.《廣韻》海愛切,去代,曉。3.见“儓儗”。[yí]1.《集韻》魚其切,平之,疑。2.疑。谓因疑惑不解而羞愧。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于:1.a)在:她生于1949年。来信已于日前收到。黄河发源于青海。b)向:问道于盲。告慰于知己。求救于人。c)给:嫁祸于人。献身于科学事业。d)对;对于:忠于祖国。有益于人民。形势于我们有利。e)自;从:青出于蓝。出于自愿。f)表示比较:大于。少于。高于。低于。g)表示被动:见笑于大方之家。2.后缀。a)动词后缀:合于。属于。在于。至于。b)形容词后缀:勇于负责。善于调度。易于了解。难于实行。“於”3.姓。
伦:1.人伦:伦常。伦理。五伦。天伦。2.条理;次序:伦次。3.同类;同等:不伦不类。比拟不伦。英勇绝伦。4.姓。
“儗不于伦”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生僻,但它其实描述了一种常见的现象——把两种完全不相干的事物强行比较。比如有人问:“为什么总有人把学数学和学做饭比?这简直是儗不于伦!”这里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人们喜欢用不恰当的比较?或许是因为想用熟悉的事物解释陌生概念,但结果反而模糊了重点。
来看一个职场中的例子。同事A抱怨:“老板让我三天写完报告,这就像让新手司机开F1赛车!”同事B回应:“儗不于伦了吧?写报告需要的是逻辑梳理,赛车拼的是即时反应。”这里暴露了什么问题?不恰当的比较会掩盖事情的本质。与其用夸张类比,不如直接讨论时间分配或资源支持。
生活中也常见类似情况。父母对孩子说:“你表姐钢琴十级,你怎么连五线谱都看不懂?”这种儗不于伦的对比,容易让人忽略个体差异。我的观察是:许多无意义的焦虑,恰恰源自这种强行比较。就像拿香蕉和扳手比硬度——属性不同,本就不该放同一维度衡量。
有趣的是,这种现象在跨文化交流中尤其明显。比如用西方戏剧理论硬套京剧表演,或用经济学模型解释传统文化习俗。这时候,儗不于伦不仅是语言失误,更可能变成文化误读。个人认为,保留事物独特性比寻找共性更重要——就像比较星空与海洋,不如先欣赏它们各自的美。
下次遇到不恰当的比较时,不妨问自己:这两个事物的底层逻辑真的相通吗?比如将人生比作马拉松,可能忽视人生道路的多样性;把企业管理比作下棋,可能弱化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找到更贴切的比喻,才能让沟通真正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