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uāng
  • míng
  • dòng
  • chè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guāng míng dòng chè

成语解释:明亮通透

成语出处:晋·葛洪《抱朴子·仙药》:“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泽漆,青者如翠羽,黄者如紫金,而皆光明洞彻如坚冰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光明洞徹

英文翻译:Bright and penetrating

光明洞彻的意思

光:1.通常指照在物体上,使人能看见物体的那种物质,如太阳光、灯光、月光,以及看不见的红外线和紫外线等。也叫光波、光线。2.景物:风光。春光明媚。3.光彩;荣誉:为国增光。4.比喻好处:沾光。叨光。借光。5.敬辞,表示光荣,用于对方来临:光临。光顾。6.光大;使显耀:光前裕后。光宗耀祖。7.明亮:光明。光泽。8.光滑;光溜:磨光。这种纸很光。9.一点儿不剩;全没有了;完了:精光。用光。把敌人消灭光。10.姓。

明:1.明亮(跟“暗”相对):明月。天明。灯火通明。2.明白;清楚:问明。讲明。分明。去向不明。3.公开;显露在外;不隐蔽(跟“暗”相对):明说。明令。明沟。明枪易躲,暗箭难防。4.眼力好;眼光正确;对事物现象看得清:聪明。英明。精明强干。耳聪目明。眼明手快。5.光明:弃暗投明。明人不做暗事。6.视觉:双目失明。7.懂得;了解:深明大义。不明利害。8.表明;显示:开宗明义。赋诗明志。9.明明:你明知道他不会,干吗还要为难他呀?10.次于今年、今天的:明天。明晨。明年。明春。11.朝代,公元1368—1644,朱元璋所建。先定都南京,永乐年间迁都北京。12.姓。

洞:[dòng]1.洞穴;窟窿。2.透彻;清楚:洞晓。洞若观火。3.数目“0”的另一种说法。[tóng]地名,洪洞

彻:通;透:彻夜。彻骨。响彻云霄。

成语评论

光明洞彻”这个词,乍一听像是形容某种通透的物理状态,比如阳光穿透水晶的样子。但你知道吗?它其实更多被用来比喻人的思想或见解清晰透彻。比如有人会说:“他分析问题光明洞彻,总能抓住本质。”这时候,“光明”不再是物理意义上的光,而是指思维上的明朗;“洞彻”则是深入到底层的理解。

那这个词只能用来夸人聪明吗?当然不是。比如描述一个团队决策过程,可以说:“经过激烈讨论,大家的思路逐渐光明洞彻,最终达成共识。”这里强调的是从混乱到清晰的转变过程,甚至能让人联想到一群人围坐桌前、抽丝剥茧解决问题的画面。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在科技领域也有妙用。比如评价某项技术创新:“这项设计让数据流向变得光明洞彻,解决了行业多年的痛点。”这时候的“光明”可以理解为可视化程度高,“洞彻”则指向系统设计的深度逻辑,比直接说“清晰易懂”更有画面感。

我在读历史书时发现,古人用这个词更讲究意境。苏轼《前赤壁赋》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描写,虽未直接使用成语,但那种天地通透的感觉,正是“光明洞彻”的绝佳注解。现代人写散文时若想表达类似意境,不妨试试这样的表达:“推开木窗,月光将庭院照得光明洞彻,连石板缝里的小草都纤毫毕现。”

有个容易被忽视的用法是形容心境。比如:“经历低谷后,她看待生活的眼光反而更加光明洞彻。”这种用法把物理光线转化为心理状态,既保留了通透的本意,又增添了豁达的意味。这种转化恰恰体现了汉语的灵活性——我们总能把具象的感知,升华为抽象的生命体验。

说到实际应用,建议在需要强调“透彻性”的场景多用这个词。比起常见的“清晰明了”,它多了份穿透事物表里的力度。下次写项目报告时,试试用“我们需要建立光明洞彻的监测机制”替代“建立透明化管理”,说不定能给文字增添几分文采。

语言就像多棱镜,同一个成语在不同角度折射出不同光彩。理解“光明洞彻”的关键,在于抓住“通透”与“深刻”这对核心。无论是物理空间的光线穿透,还是思维层面的洞察本质,本质上都在说某种突破表层、直达内核的状态。这种跨越具象与抽象的表达方式,或许正是汉语最迷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