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uán
  • néng
  • quán
  • zhì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quán néng quán zhì

成语解释:见“全智全能”。

成语出处: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二章第二节:“它是‘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的全能全智。”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繁体字形:全能全智

英文翻译:All in all

全能全智的意思

全:1.完备;齐全:这部书不全。东西预备全了。棉花苗已出全。2.保全;使完整不缺:两全其美。3.整个:全神贯注。全家光荣。全书十五卷。4.完全;都:全不是新的。不全是新的。他讲的话我全记下来了。5.姓。

能:[néng]1.能力;才干:技能。能耐。无能之辈。2.能量的简称。3.有能力的:能人。能手。能者多劳。这几个人就数他能。4.a)“能”表示具备某种能力或达到某种效率,“会”表示学得某种本领。初次学会某种动作用“会”,恢复某种能力用“能”:小弟弟会走路了。他病好了,能下床了。具备某种技能可以用“能”,也可以用“会”:能写会算。达到某种效率,用“能”,不用“会”:她一分钟能打一百五十个字。b)名词前面文言可以用“能”,白话只用“会”:能诗善画。会英文。会象棋。c)跟“不…不”组成双重否定,“不能不”表示必须,“不会不”表示一定:你不能不来啊!。他不会不来的。在疑问或揣测的句子里都表示可能:他不能(会)不答应吧?d)对于尚未实现的自然现象的推测,用“能(够)”,不用“可(以)”:这雨能下长么?e)用在跟某些动词结合表示被动的可能性时,用“可”,不用“能”:我们是不可战胜的。[nài]1.同“”。2.姓。

全:1.完备;齐全:这部书不全。东西预备全了。棉花苗已出全。2.保全;使完整不缺:两全其美。3.整个:全神贯注。全家光荣。全书十五卷。4.完全;都:全不是新的。不全是新的。他讲的话我全记下来了。5.姓。

智:1.有智慧;聪明:明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2.智慧;见识:足智多谋。智勇双全。吃一堑,长一智。3.姓。

成语评论

提到“全能全智”,许多人会联想到“无所不能的天才”,但现实中的“全能”是否真的存在?举个例子,古人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形容博学之人,比如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被描述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但这种“全能”更多是文学夸张。现实中,人的精力有限,追求样样精通反而可能陷入“样样稀松”。

那么,“全能全智”是否毫无意义?并非如此。比如成语“触类旁通”就强调从精通某一领域出发,逐步拓展能力边界。一名优秀的程序员可能因擅长逻辑分析,更快掌握项目管理或产品设计;一个深耕历史的学者,也可能对哲学或社会学产生独到见解。这种“以点带面”的学习方式,或许才是现代人更实际的“全能”路径。

有人会问:成语中的“全知全能”与现实差距这么大,为什么还被广泛使用?其实语言本身具有象征性。就像“力能扛鼎”不要求人真能举起青铜鼎,“全能全智”更多是表达对突破局限的向往。比如企业招聘时提到“复合型人才”,本质是希望员工具备快速学习与跨界协作的能力,而非字面意义的“全才”。

有趣的是,技术发展正在重塑“全能”的定义。过去需要十年磨一剑的技能,如今AI工具可能几分钟就能辅助完成。比如设计师用Midjourney快速实现创意,作家靠ChatGPT梳理逻辑框架。这种情况下,“全能”或许不再指向“掌握所有技能”,而是懂得如何高效整合资源,用成语来说就是“借力使力”。

个人认为,与其纠结是否“全能”,不如关注“有效跨界”。就像“庖丁解牛”的典故,庖丁并非精通所有屠宰技术,而是通过专注研究牛的肌理,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当代人的核心竞争力,可能恰恰在于深耕专业的同时,保持对其他领域的好奇与连接——这种“有限度的全能”,或许比传统认知中的“完美人设”更有生命力。

"全能全智"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