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ōng
  • liǎ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gōng sī liǎng lì

成语解释:见“公私两济”。

成语出处:《文献通考·征榷四》:“惟有于耍闹坊场之地,听民酝造,纳税之后,从便酤卖,实为公私两利。”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对公家私人都便利

繁体字形:公私兩利

英文翻译:advantageous to both public and private interest

公私两利的意思

公:1.属于国家或集体的(跟“私”相对):公款。公物。公事公办。2.共同的;大家承认的:公分母。公议。公约。3.属于国际间的:公海。公制。公历。4.使公开:公布。公之于世。5.公平;公正:公买公卖。大公无私。秉公办理。6.公事;公务:办公。公余。因公出差。7.姓。8.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一等:公爵。公侯。王公大臣。9.对上了年纪的男子的尊称:诸公。张公。10.丈夫的父亲;公公:公婆。11.属性词。(禽兽)雄性的(跟“母”相对):公羊。这只小鸡是公的。

私:1.属于个人的或为了个人的(跟“公”相对):私事。私信。私有。2.自私(跟“公”相对):私心。大公无私。3.暗地里;私下:私访。窃窃私语。4.秘密而不合法的:私货。私盐。私通。

两:1.“两”和“二”用法不全同。读数目字只用“二”不用“两”,如“一、二、三、四”。小数和分数只用“二”不用“两”,如“零点二(0.2),三分之二”。序数也只用“二”,如“第二、二哥”。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用“二”为多(“二两”不能说“两两”)。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如“两吨、两公里”。在多位数中,百、十、个位用“二”不用“两”,如“二百二十二”。“千、万、亿”的前面,“两”和“二”一般都可用,但如“三万二千”、“两亿二千万”,“千”在“万、亿”后,以用“二”为常。2.双方:两便。两可。两全其美。两相情愿。3.表示不定的数目,和“几”差不多:过两天再说。他真有两下子。我跟你说两句话。4.姓。5.质量或重量单位,10钱等于1两,旧制16两等于1斤,1两合31.25克;后改为10市两等于1市斤,1两合50克。

利:1.锋利;锐利(跟“钝”相对):利刃。利爪。2.顺利;便利:不利。成败利钝。3.利益(跟“害、弊”相对):利弊。有利。兴利除害。4.利润或利息:暴利。薄利多销。本利两清。5.使有利:利国利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6.姓。

成语评论

公私两利”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但它其实离我们的生活特别近。比如同事小王最近主动帮客户优化方案,既提升了公司业绩,又拿到了年度奖金。这算不算公私两利呢?当然算!关键就在于找到那个既能实现集体目标,又能满足个人需求的平衡点。

有人可能会问:现实中真有这种好事吗?举个接地气的例子——社区垃圾分类站。街道办设置回收点后,居民拿废品换积分能兑换日用品,街道的环保指标也达标了。这种“双赢模式”不就是现代版的“公私两利”吗?它告诉我们,只要设计得当,社会效益和个人获得感完全可以同步提升。

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很多年轻人开始注重“时间共享”的概念。比如程序员小李开发内部管理系统时,特意加入自动化报表功能。公司因此提高了审批效率,他自己也省去了重复劳动,能腾出时间钻研新技术。这种既为公司创造价值,又为个人发展铺路的做法,正是职场中公私两利的生动实践。

有个有趣的现象值得注意:现在不少企业把员工培训预算和业务创新挂钩。比如某电商公司允许美工团队用20%工作时间学习3D建模,结果不仅提升了产品展示效果,员工跳槽率还同比下降了30%。这种安排看似增加了成本,实则通过满足个人成长需求,换来了更稳定的团队产出。

从个人经验来看,实现公私两利的关键在于思维转换。以前总认为公司和个人的利益是对立的,后来参与公益活动时才恍然大悟。比如组织同事周末去养老院做IT培训,既履行了企业社会责任,又让我结识了跨部门伙伴,工作对接时明显顺畅许多。这或许印证了那句老话:利人者终利己。

展望未来,随着灵活办公模式的普及,公私界限会愈发模糊。有朋友的公司试行“成果导向制”,员工只要完成既定目标,可以自由安排工作时间。结果项目交付周期缩短了15%,员工通勤时间平均每天节省2小时。这种新型协作关系,或许正在重新定义“公私两利”的时代内涵。

公私两利的造句

  1. 造句 这是公私两利有事,何乐而不为呢?
  2. 造句 我们希望合作得多,合作得长,使公私两利。
  3. 造句 简单表述,以公私两利,以公司和个人双赢作为目的,袁董来到上海。
  4. 造句 成功,不但对厦门和T董公私两利,我还可得到一笔可观的引资奖金。
  5. 造句 “我们必须抛掉公私不两立的思维方式,建立起公私两利,公私双赢,公私和谐的新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