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ōng zhū tóng hào
成语解释:公:公开;诸:“之于”的合音;同好:爱好相同的人。拿出自己喜爱的东西同爱好相同的人一起欣赏。
成语出处:三国 魏 曹植《与杨德祖书》:“定仁义之度,成一家之言,虽未能藏之于名山,将以传之于同好。”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谓语;指把自己喜爱的东西向有同爱好的人公开
繁体字形:公諸同好
英文翻译:share enjoyment with those having similar tastes
公:1.属于国家或集体的(跟“私”相对):公款。公物。公事公办。2.共同的;大家承认的:公分母。公议。公约。3.属于国际间的:公海。公制。公历。4.使公开:公布。公之于世。5.公平;公正:公买公卖。大公无私。秉公办理。6.公事;公务:办公。公余。因公出差。7.姓。8.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一等:公爵。公侯。王公大臣。9.对上了年纪的男子的尊称:诸公。张公。10.丈夫的父亲;公公:公婆。11.属性词。(禽兽)雄性的(跟“母”相对):公羊。这只小鸡是公的。
诸:1.众;许多:诸位。诸君。诸侯。诸子百家。2.姓。3.“之于(於)”或“之乎”的合音:付诸实施(=之于)。数易其稿,而后公诸社会(=之于)。有诸(=之乎)?
同:[tóng]1.相同;一样:同类。同岁。同工同酬。大同小异。条件不同。同是一双手,我为什么干不过他?2.跟…相同:同上。同前。“弍”同“二”。3.共同:一同。会同。陪同。4.一同;一齐(从事):同甘苦,共患难。我们俩同住一个宿舍。5.引进动作的对象,跟“跟”相同:有事同群众商量。6.引进比较的事物,跟“跟”相同:他同哥哥一样聪明。今年的气候同往年不一样。7.表示与某事有无联系,跟“跟”相同:他同这件事无关。8.表示替人做事,跟“给”相同:这封信我一直同你保存着。你别着急,我同你出个主意。9.表示联合关系,跟“和”相同:我同你一起去。10.姓。[tòng]见〖胡同〗。
好:[hǎo]1.优点多的;使人满意的(跟“坏”相对):好人。好东西。好事情。好脾气。庄稼长得很好。2.合宜;妥当:初次见面,不知跟他说些什么好。3.用在动词前,表示使人满意的性质在哪方面:好看。好听。好吃。4.友爱;和睦:友好。好朋友。他跟我好。5.(身体)健康;(疾病)痊愈:体质好。身子比去年好多了。他的病好了。6.用于套语:好睡。您好走。7.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成或达到完善的地步:计划订好了。功课准备好了。外边太冷,穿好了衣服再出去。坐好吧,要开会了。8.表示赞许、同意或结束等语气:好,就这么办。好了,不要再说了。9.反话,表示不满意:好,这一下可麻烦了。10.用在形容词前面问数量或程度,用法跟“多”相同:哈尔滨离北京好远?[hào]1.喜爱(跟“恶”wù相对):嗜好。好学。好动脑筋。好吃懒做。他这个人好表现自己。2.常容易(发生某种事情):刚会骑车的人好摔跤。
“公诸同好”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将自己喜爱的东西公开给有相同爱好的人”。比如一位摄影爱好者拍了一组绝美的风景照,发到社交平台时配文:“这些照片公诸同好,希望能遇到懂它们的人。”这里不仅传递了分享的快乐,还隐含了寻找知音的期待。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用‘公诸同好’,而不用‘分享给大家’呢?”其实成语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表达了分享行为,又点明了受众的精准性——不是泛泛地展示,而是专门面向有共同兴趣的人群。比如古玩收藏家办展览时说:“这批瓷器公诸同好,欢迎行家交流。”这句话既展现了主人的专业态度,又限定了对话对象的门槛。
另一个生活化的例子是手工达人群体。当有人制作出精致的木工作品,在兴趣社群中写道:“新作公诸同好,制作图纸附后。”这种表达既避免了“显摆”的嫌疑,又巧妙筛选出真正感兴趣的交流对象。个人认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精准分享反而能让优质内容更快找到对的观众。
再比如美食博主录制家常菜教程时,开场白用“今天把独家秘方公诸同好”,比直接说“教大家做菜”多了一层仪式感。有趣的是,这种表达还能激发观众的专属感——仿佛自己是被选中的“同好”。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成语历经千年仍被沿用:它自带的文化厚度能赋予普通场景特殊韵味。
数字时代的“公诸同好”有了新形态。游戏玩家在论坛发布自制MOD时写道:“此插件公诸同好,欢迎改进。”这种开源精神既延续了传统分享理念,又融入了现代协作文化。从个人观察看,当分享者使用这个成语时,往往带着对接收者的信任:我相信你会懂它的价值。
最后不妨思考:我们是否也需要对自己的热爱保持开放?就像园艺爱好者将稀有种子分给同好,知识的传播同样需要这种胸襟。当某个小众领域的爱好者说“愿将此生所学公诸同好”,背后不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一份让文化生生不息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