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iù yuè fēi shuāng
成语解释:旧时比喻有冤狱。
成语出处:唐 张说《狱箴》:“匹夫结愤,六月飞霜。”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宾语;比喻有冤狱、冤情
繁体字形:六月飛霜
英文翻译:unjust verdict
六:[liù]1.数目。五加一的和。2.工尺谱记音符号之一。相当于简谱的“5”。[lù]用于地名,如六安(在安徽)。
月:1.月球;月亮:月食。月光。赏月。2.计时的单位,公历1年分为12个月。3.每月的:月刊。月产量。4.形状像月亮的;圆的:月琴。月饼。5.姓。
飞:1.(鸟、虫等)鼓动翅膀在空中活动:飞蝗。鸟飞了。2.利用动力机械在空中行动:飞行。明天有飞机飞上海。3.在空中飘浮游动:飞云。飞沙走石。飞雪花了。4.形容极快:飞奔。飞跑。飞涨。5.挥发:盖上瓶子吧,免得香味儿飞了。樟脑放久了,都飞净了。6.意外的;凭空而来的:飞灾。飞祸。流言飞语。7.姓。
霜:1.接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在地面或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细微颗粒。2.白色如霜的粉末:柿霜。3.比喻白色:霜鬓。
“六月飞霜”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奇怪?夏天怎么会下霜呢?其实,这背后藏着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想象。比如我们可以造个句子:“公司突然裁员,办公室里一片哗然,简直像六月飞霜一样让人措手不及。”这里用反常的天气比喻突发变故,是不是挺生动的?
为什么用“六月飞霜”形容冤屈?这个成语原本出自《淮南子》,说战国时期邹衍蒙冤入狱,盛夏时节突然天降寒霜。古人认为这是老天爷在抗议不公,后来就用来比喻重大冤情。比如:“这场冤案平反时,老张感叹道:‘当年六月飞霜的憋屈,终于见着晴天了。’”
现在还能这么用吗?语言就像活水,成语也会跟着时代变。现在很多人用“六月飞霜”形容各种反常现象。比如说:“网红餐厅刚开业就倒闭,真是六月飞霜般的魔幻剧情。”这时候和冤屈没关系,更多是强调“违背常理”。
我发现个有趣现象:以前说“六月飞霜”总要带点悲壮感,现在年轻人用得反而挺幽默。有次听朋友吐槽:“刚买的雪糕没吃就化了,这天气简直是六月飞霜2.0版本!”这种用法跳出了传统框架,反而让老成语焕发新活力。
怎么判断该不该用这个成语?关键看你想突出什么。要表达社会不公,可以用原意;想形容离奇事件,用引申义更合适。比如写气候变化时可以说:“南极出现20℃高温,科学家说这是现代版的六月飞霜。”既有历史韵味,又点出反常本质。
语言就像变色龙,会随着环境改变颜色。下次看到“六月飞霜”,别光想着冤案,也可以琢磨下怎么用它来描述生活中的“意外惊喜”——毕竟,谁还没遇到过几次打破常规的趣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