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ēi shuāng liù yuè
成语解释:旧时比喻有冤狱。
成语出处:唐 张说《狱箴》:“匹夫结愤,六月飞霜。”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比喻有冤狱、冤情
繁体字形:飛霜六月
英文翻译:Flying frost in June
飞:1.(鸟、虫等)鼓动翅膀在空中活动:飞蝗。鸟飞了。2.利用动力机械在空中行动:飞行。明天有飞机飞上海。3.在空中飘浮游动:飞云。飞沙走石。飞雪花了。4.形容极快:飞奔。飞跑。飞涨。5.挥发:盖上瓶子吧,免得香味儿飞了。樟脑放久了,都飞净了。6.意外的;凭空而来的:飞灾。飞祸。流言飞语。7.姓。
霜:1.接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在地面或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细微颗粒。2.白色如霜的粉末:柿霜。3.比喻白色:霜鬓。
六:[liù]1.数目。五加一的和。2.工尺谱记音符号之一。相当于简谱的“5”。[lù]用于地名,如六安(在安徽)。
月:1.月球;月亮:月食。月光。赏月。2.计时的单位,公历1年分为12个月。3.每月的:月刊。月产量。4.形状像月亮的;圆的:月琴。月饼。5.姓。
提到"飞霜六月"这个成语,很多人会联想到反季节的奇异现象。比如盛夏时节突然降温,朋友圈里有人感慨:"这天气真是飞霜六月,七月份穿羽绒服也太魔幻了!"这种天气异象,确实会让人联想到成语背后的意境。
但你知道吗?这个成语原本不是用来形容天气的。它的出处是《后汉书》记载的冤案故事,六月飞霜象征人间有重大冤情。就像有人看到某地发生司法不公事件,在社交平台写道:"若真存在暗箱操作,那真是现代版的飞霜六月,需要更多阳光照进来。"这种用法更接近成语本意。
有人可能要问:现在用这个成语必须严格遵循原意吗?其实语言是活的。就像看到年轻人在寒冬穿短袖自嘲"我这叫反向飞霜六月",这种幽默化的新用法,反而让古老成语焕发新生。我个人认为,只要语境合适,成语的创新使用未尝不可,就像给传统瓷器装上智能芯片,既有底蕴又有新意。
再举个实际例子。某科技公司年中突然大规模裁员,有媒体评论:"本应是行业蓬勃发展的六月天,却下起了裁员飞霜。"这里既保留了冤屈的隐喻,又拓展到职场领域。这种灵活运用,让成语像变形积木般适应现代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适配度。就像不能用"飞霜六月"形容普通的天气变化,而应该用于具有反常性或冲击感的事件。好比不能因为早餐店的包子没熟,就说这是"餐饮界的飞霜六月",这就显得小题大做了。
观察发现,这个成语正在经历语义迁移。就像河流改道,既有原本的河道,又冲刷出新的支流。当我们在短视频里看到农民面对反常气候的无奈,配上"飞霜六月不再是传说"的字幕时,既传承了文化基因,又注入了时代关切。这种演变恰恰印证了汉字的生命力。
或许下次遇到反常现象时,我们可以多维度思考:是坚守成语的本真含义,还是拥抱它的现代变形?就像面对传统院落,有人选择原样保护,有人改造成网红书店。语言的发展道路上,守正与创新永远在跳着美妙的双人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