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īng jiě dì pò
成语解释:冰冻融解,箭靶射中。比喻问题解决,障碍消除。
成语出处:清 曾国藩《序》:“惟校雠之学,我朝独为卓绝,干嘉间巨儒辈出,讲求音声故训,校勘疑误,冰解的破,度越前世矣。”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解决问题
繁体字形:冰解的破
英文翻译:Breaking through ice
冰:1.水在0℃或0℃以下凝结成的固体:湖里结冰了。2.因接触凉的东西而感到寒冷:刚到中秋,河水已经有些冰腿了。3.把东西和冰或凉水放在一起或放在冰箱里使凉:把汽水冰上。4.像冰的东西:冰片。冰糖。干冰。5.姓。
解:[jiě]1.分开:解剖。瓦解。难解难分。2.把束缚着或系着的东西打开:解扣儿。解衣服。3.解除:解职。解渴。解乏。4.解释:解说。解答。注解。5.了解;明白:令人不解。通俗易解。6.解手:大解。小解。7.代数方程式中未知数的值,例如x+16=0,x=-16,-16就是x+16=0这个方程的解。8.演算方程式;求方程式中未知数的值:解方程。[jiè]解送:押解。把犯人解到县里。[xiè]1.懂得;明白:解不开这个道理。2.旧时指杂技表演的各种技艺,特指骑在马上表演的技艺:跑马卖解。3.解池,湖名,在山西。4.姓。
的:[de]1.用在定语的后面。a)定语和中心词之间是一般的修饰关系:铁的纪律。幸福的生活。b)定语和中心词之间是领属关系:我的母亲。无产阶级的党。大楼的出口。c)定语是人名或人称代词,中心词是表示职务或身份的名词,意思是这个人担任这个职务或取得这个身份:今天开会是你的主席。谁的介绍人?d)定语是指人的名词或人称代词,中心词和前边的动词合起来表示一种动作,意思是这个人是所说的动作的受事:开他的玩笑。找我的麻烦。2.用来构成没有中心词的“的”字结构。a)代替上文所说的人或物:这是我的,那才是你的。菊花开了,有红的,有黄的。b)指某一种人或物:男的。送报的。我爱吃辣的。c)表示某种情况、原因:大星期天的,你怎么不出去玩儿玩儿?。无缘无故的,你着什么急?d)用跟主语相同的人称代词加“的”字做宾语,表示别的事跟这个人无关或这事儿跟别人无关:这里用不着你,你只管睡你的去。e)“的”字前后用相同的动词、形容词等,连用这样的结构,表示有这样的,有那样的:推的推,拉的拉。说的说,笑的笑。大的大,小的小。3.这个用法限于过去的事情。4.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肯定的语气:这件事儿我知道的。5.用在两个同类的词或词组之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破铜烂铁的,他捡来一大筐。老乡们沏茶倒水的,待我们很亲热。6.用在两个数量词中间。a)表示相乘:这间屋子是五米的三米,合十五平方米。b)表示相加:两个的三个,一共五个。[dí]1.真实;实在:的当。的确。2.“的”字在口语中一般读阴平(dī)。[dì]箭靶的中心:目的。无的放矢。众矢之的。[dī](外)“的士”(出租车)的省称:打的。的哥(称男性出租车司机)。
破:1.完整的东西受到损伤变得不完整:手破了。纸戳破了。袜子破了一个洞。2.使损坏;使分裂;劈开:破釜沉舟。势如破竹。破开西瓜。3.整的换成零的:一元的票子破成两张五角的。4.突破;破除(规定、习惯、思想等):破格。破例。破记录。5.打败(敌人);打下(据点):攻破城池。大破敌军。6.花费:破钞。破费。破工夫。7.使真相露出;揭穿:说破。一语道破。案子已经破了。8.受过损伤的;破烂的:破衣服。房子很破了。9.讥讽东西或人不好(含厌恶意):谁看那破戏!
哎哟,这个“冰解的破”听起来有点生僻,到底啥意思啊?说白了,它和“迎刃而解”差不多,都是形容问题像冰块融化一样轻松化解。比如说,老张和同事为了项目方案吵得脸红脖子粗,结果老板一句话点明关键,大伙儿突然“冰解的破”,立马达成共识。你瞅,这不就是矛盾瞬间消融的典型例子嘛!
那有人可能要问了:“这成语平时咋用啊?”嘿,简单!比如你被一道数学题卡了三天,突然灵光一闪找到突破口,这时候就能拍大腿喊一句:“可算冰解的破了!”不过话说回来,这词儿现在用的人确实不多,但关键时刻甩出来,绝对显得你有文化底蕴,对吧?
说到这儿,我倒是想起个亲身经历。去年团队接了个烫手山芋项目,客户需求改来改去,眼瞅着要黄。结果我们组长把需求表重新梳理,嘿,你猜咋着?当天下午方案就过审了!这过程简直完美诠释“冰解的破”——有时候问题不是太难,而是咱没找对破冰的那把锤子。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年轻人更爱说“秒懂”“破防”这些网络词。我倒觉得老话新用挺有意思,就像给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下次遇到棘手事儿,不妨试试用“冰解的破”形容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保准让人眼前一亮!
说到底啊,语言就是个工具,关键得用得应景。就像吃火锅配麻酱还是油碟,合适最重要。甭管新词老话,能把意思传达到位就是好样的。记住了啊,下回遇到难题卡壳时,深呼吸,换个角度琢磨,说不定下一秒就能体验“冰解的破”的爽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