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ěng yǔ bīng rén
成语解释:用冷酷的话伤人。
成语出处:宋·曾造《类说·〈外史梼杌〉》:“潘柱迎,孟蜀时,以财结权要,或戒之,乃日:‘非是求愿,不欲以冷语冰人耳。’”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用冷酷的话伤人
繁体字形:冷語冰人
英文翻译:sting sb. with sarcastic remarks
冷:1.温度低;感觉温度低(跟“热”相对):冷水。现在还不算冷,雪后才冷呢。你冷不冷?2.使冷(多指食物):太烫了,冷一下再吃。3.不热情;不温和:冷面孔。冷言冷语。冷冷地说了声“好吧”。4.寂静;不热闹:冷落。冷清清。5.生僻;少见的:冷僻。冷字。6.不受欢迎的;没人过问的:冷货。冷门。7.乘人不备的;暗中的;突然的:冷箭。冷枪。冷不防。8.比喻灰心或失望:心灰意冷。看到他严厉的目光,我的心冷了半截。9.姓。
语:[yǔ]1.话:语言。语音。汉语。外语。成语。千言万语。2.说:细语。低语。不言不语。默默不语。3.谚语;成语:语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4.代替语言表示意思的动作或方式:手语。旗语。灯语。5.姓。[yù]告诉:不以语人。
冰:1.水在0℃或0℃以下凝结成的固体:湖里结冰了。2.因接触凉的东西而感到寒冷:刚到中秋,河水已经有些冰腿了。3.把东西和冰或凉水放在一起或放在冰箱里使凉:把汽水冰上。4.像冰的东西:冰片。冰糖。干冰。5.姓。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冷语冰人”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咱们先拆开看看。字面意思是“冰冷的语言让人心寒”,但实际使用时往往带着更丰富的内涵。比如同事小王在会议上突然说:“某些人总说大话,最后还不是要别人收拾烂摊子?”这句话没带脏字,却让整个会议室瞬间降温——这就是典型的冷语冰人。
可能有人会问:这和“冷嘲热讽”有什么区别?其实两者像同父异母的兄弟。冷语冰人更强调用不带情绪的冰冷态度伤人,比如家长对孩子说“反正你从来都考不好”,这种平静的否定比发火更让人难受。而冷嘲热讽往往带着明显的讽刺语气,像把刀子明晃晃地亮出来。
最近遇到个真实案例:老张在业主群提议组织春节活动,邻居老李回复“这么多年也没见你参加过小区活动”。这句话本身是事实,但配合省略号和冷漠表情包,立刻浇灭了群里的讨论热情。这种用客观事实包裹主观冷漠的说话方式,正是冷语冰人的现代演绎。
为什么人们会不自觉地使用这种沟通方式?根据我的观察,很多情况下是出于自我保护。就像刺猬遇到危险会竖起尖刺,当人们感到被冒犯时,用冰冷语言武装自己往往比直接冲突更“安全”。但就像穿反了毛衣,这种保护最终只会让双方都扎得生疼。
换个角度看,冷语冰人其实是面双面镜。去年部门空降的年轻主管开会时说:“前辈们的经验固然宝贵,但时代变了。”这句话既肯定了老员工,又暗示他们可能落伍。这种包裹着冰壳的提醒,反而让团队开始主动学习新技能。可见冷语用得好,也能成为打破僵局的破冰锥。
日常交流中如何避免误伤?有个简单法则:开口前想象对方是拿着棉花接话。试着把“你怎么总记不住”换成“咱们一起想想解决办法”,同样的意思,传递的温度却截然不同。语言就像空调遥控器,我们随时可以选择送暖风还是吹冷气。
最后分享个暖心发现:菜市场卖豆腐的大姐总说“天冷记得多穿点”,这句话的温度,可比很多华丽辞藻更让人暖胃暖心。或许真正的沟通智慧,不在于舌灿莲花,而在于把每句话都捂热了再说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