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án tāi zhuó tǐ
成语解释:见“凡胎浊骨”。
成语出处:元·昊昌龄《张天师》第一折:“念小生凡胎浊体,怎敢和仙子陪奉?”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平庸的人
繁体字形:凡胎濁軆
英文翻译:Viridium
凡:1.平凡:凡庸。自命不凡。2.宗教迷信和神话中称人世间:思凡。下凡。3.姓。4.凡是:凡年满十八岁公民都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5.总共:不知凡几。全书凡二十卷。6.大概;要略:大凡。发凡。7.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4”。见〖工尺〗。
胎:1.人或哺乳动物母体内的幼体:胎儿。胚胎。怀胎。祸胎。2.怀孕或生育的次数:头胎。生过三胎。这头母猪一胎下了十二头小猪。3.衬在衣服、被褥等的面子和里子之间的东西:棉花胎。这顶帽子是软胎儿的。4.某些器物的坯:泥胎儿。景泰蓝的胎儿。5.轮胎:车胎。[英tyre]
浊:1.不清澈;不干净。与“清”相对:混浊。污浊。2.社会黑暗、混乱:浊世。3.声音低沉粗重:浊声浊气。
体:[tǐ]1.人、动物的全身:身体。体重。体温。体质。体征(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体能。体貌。体魄(体格和精力)。体育。体无完肤。2.身体的一部分:四体。五体投地。3.事物的本身或全部:物体。主体。群体。4.物质存在的状态或形状:固体。液体。体积。5.文章或书法的样式、风格: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文章的体裁,如“骚体”、“骈体”、“旧体诗”)。字体。6.事物的格局、规矩:体系。体制。7.亲身经验、领悟:体知(亲自查知)。体味。身体力行(xíng)。8.设身处地为人着想:体谅。体贴。体恤。9.与“用”相对。“体”与“用”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一般认为“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tī]〔体己〕a.家庭成员个人的私蓄的财物;b.亲近的,如“体己话”,亦作“梯己”。
“凡胎浊体”这个成语乍一听有些陌生,但它其实生动描绘了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比如《西游记》里孙悟空常笑话八戒是“凡胎浊体”,既指其肉体凡胎的笨拙,也暗含对人性弱点的调侃。生活中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外卖小哥顶着烈日送餐时擦汗的瞬间,办公室白领熬夜加班后揉着酸痛的脖颈——这些画面不正是凡胎浊体最鲜活的注脚吗?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是不是在贬低普通人?其实换个角度看,它恰恰道出了生命的真实质感。就像陶渊明笔下“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农夫,虽然浑身沾满泥土,但那份脚踏实地的生命力,远比虚无缥缈的仙风道骨更动人。宋代文人苏东坡被贬黄州时,在《猪肉颂》里写“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不正是凡胎浊体在烟火气中修炼出的生活智慧?
当代社会常强调“突破自我”,但换个角度想,承认凡胎浊体的局限性何尝不是种智慧?就像登山者需要先确认自身体能极限,职场新人懂得量力而行反而能稳步成长。我曾在创业失败时真切体会到,接纳自己不是超人,允许偶尔的疲惫与失误,反而获得了重新出发的勇气。
古往今来的伟大创造,往往始于凡胎浊体的实践。李时珍踏遍青山尝百草,徐霞客用双脚丈量九州,他们的伟大不在于超凡脱俗,而在于将平凡肉身化作探索世界的载体。就像现代航天员穿着笨重的宇航服完成太空行走,那些看似笨拙的防护装备,恰恰是人类突破生理限制的智慧结晶。
黄昏的菜市场里,摊主们收拾着蔫掉的菜叶,主妇们讨论着明天的食谱,这些充满人间烟火的画面,或许就是“凡胎浊体”最美的诠释。它提醒着我们:在追逐星辰大海的征途上,永远不要轻视那些沾着泥土的脚印,因为正是这些深浅不一的足迹,连缀成了文明进步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