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chū hé diǎn jì
成语解释:诘问见于何书,有何根据。借指无稽之谈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文苑传上 边韶》:“但欲眠,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记?”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动宾式;作谓语;指诘问有何根据
繁体字形:出何典記
英文翻译:What is the story
出:1.从里面到外面(跟“进、入”相对):出来。出去。出门。出国。出院。2.来到:出席。出场。3.超出:出轨。出界。不出三年。4.往外拿:出钱。出布告。出题目。出主意。5.出产;产生:出煤。出木材。我们厂里出了不少劳动模范。6.发生:出问题。这事儿出在1962年。7.出版:这家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8.发出;发泄:出芽儿。出汗。出天花。出气。9.引文、典故等见于某处:语出《老子》。10.显露:出名。出面。出头。出洋相。11.显得量多:机米做饭出饭。这面蒸馒头出数儿。12.支出:出纳。量入为出。13.跟“往”连用,表示向外:散会了,大家往出走。14.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三出戏。15.趋向动词。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显露或完成:看得出。看不出。拿出一张纸。跑出大门。看出问题。做出成绩。
何:[hé]1.疑问代词(a.什么,如“何人?”b.为什么,如“何必如此?”c.哪样,怎样,如“何不?”“何如?”d.哪里,如“何往?”e.发表反问,如“何乐而不为?”)。2.副词,多么:何其壮哉!3.姓。[hè]古同“荷”,担。[hē]古同“呵”,谴责。
典:1.标准;法则:典范。典章。2.典范性书籍:词典。引经据典。3.典故:用典。出典。4.典礼:盛典。大典。5.主持;主管:典试。典狱。6.姓。7.一方把土地、房屋等押给另一方使用,换取一笔钱,不付利息,议定年限,到期还款,收回原物。
记:1.把印象保持在脑子里:记忆。记性。记得。记不清。好好记住。2.记录;记载;登记:记事。记账。摘记。记一大功。3.记载、描写事物的书或文章(常用于书名或篇名):日记。笔记。游记。《岳阳楼记》。4.(记儿)标志;符号:标记。钤记。暗记儿。5.皮肤上的生下来就有的深色的斑:左边眉毛上有个黑记。6.多用于某些动作的次数:打一记耳光。一记劲射,球应声入网。7.姓。
说到“出何典记”这个成语,很多小伙伴可能会挠头:这到底是啥意思?别急,咱们先举个栗子。比如有人突然蹦出一句“你这说法出何典记啊?”,说白了就是在问“你这观点有啥历史依据吗?”你看,这成语就像个活体检测仪,专门用来检验知识的“根正苗红”。
这时候有人要问了:为啥非得用这么文绉绉的说法?嘿,你别说,这正是咱们文化的妙处。就像现在年轻人爱说“你这瓜保熟吗”,古人用“出何典记”可不止是较真,更像在玩一场跨越时空的考证游戏。下次看到别人引经据典,咱们也能来一句:“且慢,您这话出何典记?”保证对话瞬间上档次。
不知道各位发现没,现在网上流行“考据党”现象。要我说啊,这本质上就是现代版的“出何典记”。比如有人晒出土味情话,立马就有网友刨根问底:“这话出何典记?该不会是抖音网红原创的吧?”这种刨根问底的精神,倒是和古人讲究的“言之有据”一脉相承。
不过话说回来,用典也得讲究火候不是?就像做饭放盐,放少了没味,放多了齁人。记得去年有个教授在综艺里掉书袋,结果被网友扒出典故用错了朝代。所以说啊,咱们引用典故时既要保持“出何典记”的严谨态度,也要避免变成掉书袋的孔乙己,这就得看各人的分寸拿捏了。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到,现在AI都能写诗作画了,但要让机器理解“出何典记”背后的文化意蕴,估计还得再修炼几十年。毕竟这不是简单的知识检索,而是涉及到文化基因的传承密码。所以说,咱们能用这个成语本身就是件挺酷的事儿,说明咱们的文化脉络还没断嘛。
最后给个小建议:下次遇到朋友圈的养生谣言,不妨试试用这成语反击。“您说吃茄子能治新冠?敢问这说法出何典记?”保准让对方哑火。不过可别真把天聊死了,毕竟咱们的目的是涨知识,不是当杠精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