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ū
  • méi
  • chá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chū méi bù cháng

成语解释:出现隐没都无规律,捉摸不定。

成语出处:宋·李纲《与宰相论捍贼札子》:“盖此贼非陆地群盗之比,据重湖环千里,出没不常。”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神秘的人或事物

繁体字形:出没不常

英文翻译:appear and disappear without regularity

出没不常的意思

出:1.从里面到外面(跟“进、入”相对):出来。出去。出门。出国。出院。2.来到:出席。出场。3.超出:出轨。出界。不出三年。4.往外拿:出钱。出布告。出题目。出主意。5.出产;产生:出煤。出木材。我们厂里出了不少劳动模范。6.发生:出问题。这事儿出在1962年。7.出版:这家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8.发出;发泄:出芽儿。出汗。出天花。出气。9.引文、典故等见于某处:语出《老子》。10.显露:出名。出面。出头。出洋相。11.显得量多:机米做饭出饭。这面蒸馒头出数儿。12.支出:出纳。量入为出。13.跟“往”连用,表示向外:散会了,大家往出走。14.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三出戏。15.趋向动词。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显露或完成:看得出。看不出。拿出一张纸。跑出大门。看出问题。做出成绩。

没:[méi]1.无;没有:屋里没人。我没铅笔。2.副词。未;未曾:没红。没来过。[mò]1.沉下去:沉没。淹没。2.漫过;高过:水深没顶。积雪没膝。3.隐藏:出没无常。4.把财物充公:没收。5.完了;终结:没世(终身)。没齿(一辈子)。6.同“”:病没。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常:1.一般;普通;平常:常人。常识。常态。2.不变的;固定的:常数。冬夏常青。3.时常;常常:常来常往。我们常见面。4.指伦常:三纲五常。5.姓。

成语评论

你别说,“出没不常”这成语虽然用得不多,但仔细琢磨还挺有意思的。比如咱小区里那只橘猫,整天神出鬼没的——今天蹲在车库顶上晒太阳,明天又溜达到便利店门口讨食儿,完全摸不准它的行动规律。这不就是活生生的“出没不常”嘛!

哎,这时候可能有朋友要问了:“这成语和‘神出鬼没’有啥区别啊?”问得好!我琢磨着啊,“神出鬼没”更强调神秘感,像武侠小说里的大侠;而“出没不常”更偏向客观描述,就像咱们公司那个总在午休时间闪现的老板,你永远猜不到他什么时候会端着咖啡杯从走廊飘过。

要我说啊,这成语特别适合形容现代人的社交状态。就拿我那个做自由职业的哥们举例,他能在凌晨三点发朋友圈晒代码,大白天又突然失联去爬山。上次约饭局,他居然带着帐篷出现在火锅店,说是刚结束三天徒步——这种“薛定谔式作息”,可不就是“出没不常”的最佳写照?

不过话又说回来,咱得注意使用场景。要是拿来形容正经事儿,比如公交车班次或者快递配送,那可就容易闹误会了。还记得去年双十一吗?我有个包裹显示“正在派送”整整五天,这要说是“出没不常”,快递小哥估计得提着菜刀来找我理论。

说到底啊,语言就像会变形的乐高积木。像“出没不常”这种冷门成语,用好了能给表达添彩,用砸了反而画蛇添足。我最近发现个妙招:把它和具体的生活细节挂钩,就像用调味料一样点到为止。比方说形容孩子的兴趣班热情——“我家娃对钢琴课那可是出没不常,上周恨不得住在琴房,这周连琴盖都没掀开过”。

不知道你发现没,这些老成语正在互联网时代焕发新生。前两天看直播,有个主播形容自己“在减肥和暴饮暴食之间出没不常”,弹幕瞬间笑炸锅。所以说啊,语言的生命力就在于活用,就像那句老话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不过要我说,得先有敢试错的勇气,才能碰撞出这些有意思的表达嘛。

最后唠叨一句,下次遇到看似冷僻的成语,别急着划走。试着把它放在生活场景里盘一盘,说不定能盘出包浆般的光泽感。就像古人说的“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的烟火气里,藏着太多语言的惊喜等咱们发现呢。

"出没不常"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