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ǎn fù bù cháng
成语解释:反复:颠过来倒过去。经常变化没有稳定状态,形容情况变来变去没有定准
成语出处:宋·周密《齐东野语·端平襄州本末》:“人疑其反复不常,而末如之何。”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用于人或事物
繁体字形:反復不常
英文翻译:Infrequently repeated
反:1.颠倒的;方向相背的。与“正”相对:反面。反作用。2.指反革命、反动派:肃反。3.反抗;反对:反法西斯。反封建。4.翻转:反复。反败为胜。5.推及:举一反三。6.回;还:反击。反问。7.副词。反而:画虎不成反类犬。8.古同“返”。
复:1.重复:复写。复制。2.繁复:复姓。复叶。复音词。3.转过去或转回来:反复。往复。翻来复去。4.回答;答复:复信。敬复。电复。5.姓。6.恢复:光复。收复。复原。复婚。7.报复:复仇。8.再;又:复发。复苏。死灰复燃。无以复加。一去不复返。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常:1.一般;普通;平常:常人。常识。常态。2.不变的;固定的:常数。冬夏常青。3.时常;常常:常来常往。我们常见面。4.指伦常:三纲五常。5.姓。
提到“反复不常”的成语,许多人可能会先愣一下:这个说法本身是不是有问题?其实,“反复不常”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成语组合,但我们可以借此聊聊那些容易被误解或使用频率较低的成语。比如“空穴来风”,很多人以为它表示“毫无根据”,但实际上它原本的意思是“事出有因”——风吹过洞穴才会发出声音。这种反差是不是很有趣?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些成语会逐渐被误用甚至遗忘呢?语言本身是流动的,就像河流一样,人们会根据习惯和场景调整用法。比如“七月流火”,本意是天气转凉,现在却常被用来形容炎热,这种变化虽然偏离原意,但也反映了语言的生命力。个人认为,与其纠结对错,不如把它看作文化演变的痕迹。
再举个冷门成语的例子:“冬扇夏炉”。这个词字面意思是冬天送扇子、夏天送火炉,用来比喻做事不合时宜。试想在现代职场中,如果有人在团队赶工时提议“先做个艺术墙美化办公室”,是不是颇有“冬扇夏炉”的意味?这种生动比喻其实能精准表达特定场景下的荒诞感。
有人可能会问:冷门成语学了有什么用?关键在于“精准表达”。比如形容一个人做事犹豫,用“优柔寡断”固然没错,但若换成“首鼠两端”(在两者间摇摆不定),瞬间就多了几分文雅。当然,使用时要注意语境——对着小学生说“首鼠两端”可能适得其反。
最后分享一个观察:成语就像工具箱里的特殊零件,平时可能用不上,但遇到特定问题时能四两拨千斤。比如用“屠龙之技”调侃某些华而不实的技能,既含蓄又犀利。下次写方案时,试着把“老生常谈”换成“陈词滥调”,或许能让反馈意见更耐人寻味。
语言的美妙之处在于,即便是不常用的表达方式,也能在某个瞬间成为思想的火花。就像古建筑角落里的雕花,虽不显眼,却让整座建筑有了独特的气质。下次遇到生僻成语时,不妨多琢磨它的故事——谁知道它会不会成为你文字中的点睛之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