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ī yuán zhī gē
成语解释:击:敲打;辕:伸向车前驾牲口的长木。敲击着辕木唱的歌。指平民百姓的歌
成语出处: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击辕之歌,有礼风雅。”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撃轅之謌
英文翻译:Song of attacking the yuan
击:1.打;敲:击鼓。旁敲侧击。2.攻打:袭击。声东击西。3.碰:撞击。肩摩毂(gǔ)击。4.接触:目击。
辕:1.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一匹马驾辕,一匹马拉套。2.指辕门,借指衙署:行辕。3.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歌:1.能唱的文辞或歌曲:诗歌。民歌。2.歌唱:载歌载舞。
“击辕之歌”这个词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背后藏着有趣的文化密码。比如老张在工地干活时随口哼的小调,工友们跟着拍打铁锹伴奏,这就是现代版的击辕之歌——没有华丽的舞台,却承载着普通人的真实情感。
核心问题:这个成语为什么和“辕”有关?古代马车前的横木叫辕,车夫敲着它打拍子唱歌,后来就用来比喻百姓自发的质朴创作。就像现在广场舞大妈用手机外放伴奏,虽然设备简陋,但那份投入和快乐是相同的。
我在古镇旅游时见过更鲜活的例子。茶馆里卖糍粑的阿婆,边捶糯米边用方言唱节气歌,木杵撞击石臼的咚咚声就是天然节奏。游客们举着手机拍摄,这场景比专业音乐会更有生命力——艺术从来不只是殿堂里的摆设。
延伸思考:数字时代还需要击辕之歌吗?短视频平台上农民工弹着掉漆的吉他唱歌,收获百万点赞。这些未经雕琢的内容恰恰证明:当技术降低了创作门槛,每个人都能成为生活的歌者。击辕之歌的精神内核,正在直播间和街头艺术中延续。
最近社区举办垃圾分类宣传,物业没有印手册,反而组织居民编了押韵的分类口诀。这种接地气的传播方式,让枯燥的环保知识变得像童谣般朗朗上口。或许这就是击辕之歌的现代启示:解决问题的智慧,往往藏在普通人的创造力里。
看着公园里孩子们用矿泉水瓶装石子当沙锤,伴着蝉鸣开演唱会,忽然觉得美好从未远离。这些自然生发的艺术瞬间,比任何刻意设计的文化工程都更接近“击辕之歌”的本质——真诚的表达永远能叩击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