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kāng zāi zhī gē
成语解释:康:太平。泛指太平颂歌
成语出处:《尚书·益稷》:“乃赓载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康哉之謌
英文翻译:Song of kangzai
康:1.健康:安康。康宁。康乐。康复。2.富足;丰盛:康年(丰年)。小康。3.姓。4.同“糠”。
哉:1.表示感叹的语气:呜呼哀哉!。快哉此风!2.跟疑问词合用,表示疑问或反诘的语气:其故何哉?。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歌:1.能唱的文辞或歌曲:诗歌。民歌。2.歌唱:载歌载舞。
你听说过“康哉之歌”这个成语吗?它像一幅水墨画里的留白,乍看陌生,细品却韵味悠长。这个源自《尚书》的词汇,原本描绘的是君臣同心治理国家的和谐景象,但放在今天,它的生命力远不止于此。
举个例子,某科技公司研发团队攻克技术难关时,负责人感慨道:“这次突破是真正的康哉之歌啊!”这里既没有丝竹管弦,也没有宫廷雅乐,却精准传递出团队协作的默契。这种用法跳脱了原典的宫廷语境,将“和谐共鸣”的内核移植到现代职场,如同用琵琶弹奏摇滚乐,旧词焕发新意。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用更常见的“众志成城”?细品会发现差异。“众志成城”强调目标统一的力量感,而“康哉之歌”更侧重协作过程中自然流淌的韵律美。就像交响乐团里,每个乐手既要精准演奏自己的声部,又要敏锐捕捉整体的节奏起伏。
在社区志愿者组织的读书会上,我亲历过这样的场景:当不同年龄的参与者从《红楼梦》聊到人工智能伦理,不同观点碰撞出思维火花,主持人脱口而出的“这就是现实版的康哉之歌”引发全场会心一笑。这个瞬间让我意识到,传统文化符号完全可以在当代生活中找到鲜活的落脚点。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这类冷门成语就像调制鸡尾酒——需要掌握分寸。过度追求雅致可能适得其反,关键要让听众在陌生感与共鸣感之间找到平衡点。下次遇到团队合作的高光时刻,不妨试试用“康哉之歌”替代那些被用旧的成语,或许能收获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语言就像流动的江河,每个时代都在为其注入新的支流。当我们重新擦亮“康哉之歌”这样的文化明珠,不仅是向古老智慧致敬,更是在为现代汉语开拓更丰富的表达可能。毕竟,能让00后程序员和国学教授会心一笑的词汇,才是真正活着的语言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