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ēn tíng kàng lǐ
成语解释:见“分庭抗礼”。
成语出处:《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用于双方
繁体字形:分庭伉禮
英文翻译:meet as equals
分:[fēn]1.区划开:分开。划分。分野(划分的范围)。分界。分明。条分缕析。分解。2.由整体中取出或产生出一部分:分发。分忧。分心劳神。3.由机构内独立出的部分:分会。分行(háng)。4.散,离:分裂。分离。分别。分崩离析。分门别类。5.辨别:区分。分析。6.区划而成的部分:二分之一。7.一半:人生百年,昼夜各分。春分。秋分。[fèn]1.名位、职责、权利的限度:分所当然。身分。分内。恰如其分。安分守己。2.构成事物的不同的物质或因素:成分。天分(天资)。情分(情谊)。3.料想:“自分已死久矣”。4.同“份”,属于一定的阶层、集团或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知识分子。
庭:1.院子;院落:前庭。2.厅堂:大庭广众。3.司法机关审判案件的地方:法庭。开庭。
伉:1.对等;相称(指配偶):伉俪。2.高大。3.姓。
礼:1.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婚礼。丧礼。2.表示尊敬的言语或动作:礼节。敬个礼。3.礼物:送礼。献礼。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4.以礼相待:礼贤下士。5.姓。
提到“分庭抗礼”这个成语,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古代朝堂上的礼仪场景。但放到现代社会,这个成语还能用吗?来看个例子:在一家创业公司里,新来的技术主管和资深市场总监因项目方向争执不下,最终两人达成共识各自带领团队用数据说话。这算不算“分庭抗礼”?
其实这个典故出自《庄子》,原意是指宾主相见时站在庭院两边行对等之礼。现在多用来比喻双方平起平坐、势均力敌的关系。比如国际市场上,某国新能源车企通过技术创新,正在与传统燃油车巨头形成分庭抗礼的局面。这种竞争关系既保持各自特色,又推动行业整体进步。
有人可能会问:分庭抗礼是否意味着对抗?其实不然。就像家庭教育中,父母与青春期子女的沟通,当家长放下权威姿态,以平等身份与孩子探讨手机使用时间,这种双向交流反而更容易建立信任。这种模式既保持了代际差异,又创造了对话空间。
观察发现,当代年轻人更擅长运用分庭抗礼的智慧。在某高校辩论社,大二学生通过数据调研和逻辑推演,成功让教授修改了沿用十年的评分标准。这种不卑不亢的协商态度,既尊重传统又推动革新,正是成语精神的新诠释。
值得注意的是,分庭抗礼不等于割席断交。就像社区改造项目中,老住户与设计师团队虽然对绿化方案有分歧,但通过建立联合工作小组,最终设计出兼顾传统记忆与现代功能的公共空间。这种良性互动证明,差异本身可以成为创新的催化剂。
在全球化语境下,这个古老成语焕发新生机。当不同文化背景的创作者合作影视项目时,既保持各自美学特色又寻求共通表达,恰似当代版的分庭抗礼。这种文化对话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创造新可能的开始。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分庭抗礼的本质是建立对话的勇气与智慧。它教会我们在保持自我立场的同时,留出倾听的空间。就像交响乐团里不同乐器的共鸣,差异化的声部经过指挥家的协调,最终才能奏出和谐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