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iē lǐ huì xīn
成语解释:犹切理厌心。
成语出处:宋·叶适《太学博士主君墓志铭》:“江淮士人零落,既闻君讲说,切理会心,坐席皆满。”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切理會心
英文翻译:Be sensible
切:[qiē]1.用刀把物品分成若干部分:切西瓜。把肉切成丝儿。切断敌军退路。2.直线与圆、直线与球、圆与圆、平面与球或球与球只有一个交点时叫做切。[qiè]1.合;符合:文章切题。说话不切实际。2.贴近;亲近:切身。亲切。3.急切;殷切:迫切。恳切。回国心切。4.切实;务必:切记。切忌。切不可骄傲。5.用在反切后头,表示前两字是注音用的反切。如“塑,桑故切”。见〖反切〗。6.姓。
理:1.物质组织的条纹;纹理:木理。肌理。条理。2.道理;事理:合理。理屈。理当如此。3.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学:理科。数理化。4.管理;办理:处理。理财。当家理事。5.整理;使整齐:理发。理一理书籍。6.对别人的言语行动表示态度;表示意见(多用于否定式):路上碰见了,谁也没理谁。置之不理。7.姓。
会:[huì]1.聚合;合在一起:会合。会齐。会诊。会审。2.见面;会见:会面。会客。昨天没有会着他。3.有一定目的的集会:晚会。舞会。开会。报告会。晚上有一个会。4.某些团体:工会。妇女联合会。5.庙会:赶会。6.民间朝山进香或酬神求年成时所组织的集体活动,如香会、迎神赛会等。7.民间一种小规模经济互助组织,入会成员按期平均交款,分期轮流使用。8.主要的城市:都会。省会。9.时机:机会。适逢其会。10.应当:长风破浪会有时。11.理解;懂得:体会。误会。心领神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12.熟习;通晓:会英文。会两出京戏。13.助动词。表示懂得怎样做或有能力做(多半指需要学习的事情):我不会滑冰。这孩子刚会走路,还不大会说话。14.助动词。表示擅长:能说会道。会写会画的人倒不太讲究纸的好坏。15.助动词。表示有可能实现:他不会不来。树上的果子熟了,自然会掉下来。16.付账:会账。我会过了。17.见〖会儿〗、〖会子〗。[kuài]总计:会计。
心:1.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稍偏左方,呈圆锥形,大小约跟本人的拳头相等,内部有四个空腔,上部两个是心房,下部两个是心室。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全身。也叫心脏。2.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心思。心得。用心。谈心。一心一意。你心想到哪里去了?3.中心;中央的部分:江心。圆心。重心。4.二十八宿之一。5.姓。
“切理会心”这个词,乍一听有点抽象,但拆开来看,“切理”是符合逻辑,“会心”是内心共鸣,结合起来就是“道理讲得透彻,让人一听就懂”。比如同事在会议上说:“客户的需求其实很简单——他们想要的是省时间,不是炫技术。”这句话既点破了问题的本质,又让所有人瞬间理解下一步该怎么做。
再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朋友因为工作压力大找你诉苦,你听完后说:“你不是能力不够,只是需要把大目标拆成小步骤。”对方一拍大腿:“对!我就是卡在这了!”这种对话之所以有效,正是因为抓住了问题的核心逻辑,同时触动了对方的真实感受。
为什么“切理会心”这么管用?当信息爆炸成为常态,人们更渴望直达本质的表达。就像剥洋葱,有人让你一层层剥,有人直接告诉你最里层是空的——后者显然更高效。真正的高手既能看清事物规律,又懂得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传递,这比堆砌专业术语更有穿透力。
有个教学案例很典型:数学老师发现学生总在应用题丢分,于是改变策略:“读题时先圈出数字和单位,就像侦探找线索一样。”结果正确率明显提升。这种方法比反复强调“认真审题”更有效,因为它把抽象要求转化成了具体动作。
个人观察:简洁≠简单工作中见过两类人:一类开口就是行业黑话,另一类擅长用生活场景打比方。后者往往更能推动事情进展。比如解释区块链时,与其背概念,不如说“就像全村人共同记账,谁都不能偷偷改账本”。这种表达既保留专业内核,又消除了理解门槛。
下次遇到沟通障碍时,不妨试试“逆向翻译”:先问自己“如果对方完全不懂这个领域,我该怎么说明白?”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训练切理会心的能力。毕竟,真正的理解不是复述知识,而是搭建思维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