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āi
  • fén
  • yāo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kū tāi fén yāo

成语解释:剖挖母胎,残害幼体。谓凶残不义。

成语出处:《尸子·明堂》:“夫士不可妄致也,覆巢破卵,则凤凰不至焉;刳胎焚夭,则麒麟不往矣。”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残暴的人

繁体字形:刳胎焚夭

英文翻译:To burn to death

刳胎焚夭的意思

刳:剖开后再挖空:刳木为舟。

胎:1.人或哺乳动物母体内的幼体:胎儿。胚胎。怀胎。祸胎。2.怀孕或生育的次数:头胎。生过三胎。这头母猪一胎下了十二头小猪。3.衬在衣服、被褥等的面子和里子之间的东西:棉花胎。这顶帽子是软胎儿的。4.某些器物的坯:泥胎儿。景泰蓝的胎儿。5.轮胎:车胎。[英tyre]

焚:烧:焚香。玩火自焚。忧心如焚。

夭:1.夭折:夭亡。寿夭(长寿与夭折;寿命长短)。2.形容草木茂盛:夭桃秾李。

成语评论

说起"刳胎焚夭"这个成语,可能很多人会觉得陌生。这其实是个很形象的比喻——字面意思是剖开母兽肚子焚烧幼崽,用来形容摧毁根本的短视行为。就像现代人为了扩建工厂推平整片森林,看似解决了眼前问题,却让整个生态系统遭受毁灭性打击。

春秋时期有个真实案例:某国君主担心邻邦人才辈出,竟下令捕杀该国孕妇,以为这样就能断绝对方的人才储备。这种疯狂举动不仅没能阻止邻国发展,反而加速了本国灭亡。这让我想到现代某些企业为抢占市场恶意挖角竞争对手,结果导致整个行业技术停滞,其实都是类似的短视思维在作祟。

有人会问: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 观察我们身边,家长逼迫孩子参加十几个补习班,看似在培养"全能人才",实际上可能正在扼杀孩子与生俱来的创造力。这种"填鸭式教育"与古人焚毁幼崽的极端行为,在思维本质上何其相似。

我在走访传统村落时发现,那些懂得保留古建筑同时改造内部设施的村庄,往往比全盘推倒重建的更有发展后劲。这印证了一个道理:真正的智慧在于把握"传承"与"创新"的平衡点。就像修剪果树要避开主枝干,任何改变都应当尊重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

最近接触的环保案例很有启发性:某林区改用无人机播种取代传统砍伐,既维持了木材产量,又保证了森林再生能力。这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恰恰是对"刳胎焚夭"最好的现实回应。它告诉我们,解决问题永远不只有非此即彼的选项。

当我们面对复杂抉择时,不妨多问自己:这个决定是真正解决问题的良方,还是暂时缓解症状的止痛片?就像医生治病要找到病根,社会治理更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保持这份清醒认知,或许就能避免重蹈"焚夭"的覆辙。

"刳胎焚夭"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