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uì xīn kū fù
成语解释:见“刿心刳肺”。
成语出处: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第四章七九:“同一有物之语,不刿心刳腹以出之,则不成为文。”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劌心刳腹
英文翻译:The heart is deep
刿:刺伤;割。
心:1.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稍偏左方,呈圆锥形,大小约跟本人的拳头相等,内部有四个空腔,上部两个是心房,下部两个是心室。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全身。也叫心脏。2.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心思。心得。用心。谈心。一心一意。你心想到哪里去了?3.中心;中央的部分:江心。圆心。重心。4.二十八宿之一。5.姓。
刳:剖开后再挖空:刳木为舟。
腹:1.指内心:腹案。腹议。2.指鼎、瓶子等器物的中空而凸出的部分:壶腹。瓶腹。
“刿心刳腹”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它形容一个人为了追求某件事,甘愿承受巨大的身心痛苦,甚至愿意“剖开自己的心腹”。比如,有人问:“为什么古代文人总爱用这么血腥的成语?”其实,这背后是一种极致的自我剖白——就像诗人写诗时把内心最深处的情感撕开给人看。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小李为了筹备创业项目,连续三个月每天只睡四小时,朋友劝他注意身体,他却说:“不刿心刳腹逼自己一把,怎么知道能做到什么程度?”这里的问题来了:这种近乎自虐的努力真的值得吗?答案可能因人而异,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精神在某些关键时刻确实能突破瓶颈。比如科学家攻克技术难题时,往往需要这种“把自己逼到墙角”的狠劲。
有趣的是,这种成语在现代职场中有了新解读。某互联网公司总监在年会上说:“我们不需要员工刿心刳腹地加班,但希望大家对工作保持外科手术般的精准专注。”这里巧妙转化了成语的负面色彩,将其重塑为专业精神的象征。这也引出一个思考:传统文化符号如何与时俱进地焕发新生?
我个人认为,“刿心刳腹”背后其实藏着中国人的韧性基因。就像老匠人雕琢玉器时,那种既折磨自己又成就艺术的双重状态。不过现代人更应学会平衡——既要保持追求极致的勇气,也要懂得适时给自己松绑。毕竟,持续的健康输出比短暂的自我消耗更有长远价值。
当我们在博物馆看到青铜器上精细的饕餮纹时,或许能更深刻理解这个成语:那些三千年前的工匠,正是用近乎刿心刳腹的专注,在坚硬金属上刻画出永恒的美。这种精神遗产,至今仍在不同领域以新的形式延续着。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将其转化为适应当代的积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