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uì xīn kè shèn
成语解释:同“刿鉥心腑”。
成语出处:清·钱谦益《复徐巨源书》:“仆之马齿长矣,下上今古,刿心鉥肾,亦不啻三折肱矣。”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劌心心腎
英文翻译:The heart and the kidney
刿:刺伤;割。
心:1.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稍偏左方,呈圆锥形,大小约跟本人的拳头相等,内部有四个空腔,上部两个是心房,下部两个是心室。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全身。也叫心脏。2.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心思。心得。用心。谈心。一心一意。你心想到哪里去了?3.中心;中央的部分:江心。圆心。重心。4.二十八宿之一。5.姓。
鉥:1.长针:“一女必有一刀、一锥、一箴、一鉥”。2.刺:“及其为诗,刿目鉥心。”
肾:1.人和高等动物的主要排泄器官,形如蚕豆,在脊柱的两侧,左右各一,表面有纤维组织构成的薄膜,有血管从内缘通入肾内。血液流过时,血内的水分和溶解在水里的代谢物质被肾吸收,分解后形成尿,经输尿管输出。也叫肾脏。2.中医指外肾,即男人的睾丸。
“刿心鉥肾”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它的本意其实是形容人为了某件事竭尽全力,甚至到了“掏心掏肺”的程度。比如有人可能会问:“这成语用在工作场景合适吗?”举个生活中的例子——一位设计师为了赶项目方案,连续一周熬夜改稿,连吃饭都在电脑前解决。同事劝他休息,他却说:“客户的需求还没完全落地,我得再抠抠细节。”这种近乎执拗的投入,就是“刿心鉥肾”的真实写照。
为什么人们会推崇这种极端投入的状态?背后的逻辑可能在于对“极致”的追求。比如作家写小说时反复删改二十多稿,科学家为了实验数据在实验室打地铺,本质上都是希望通过自我施压来突破极限。但这种状态真的可持续吗?我曾见过一位创业者因此累垮身体,项目反而被迫暂停。这提醒我们:拼命不等于聪明,用力过猛可能适得其反。
换个角度看,“刿心鉥肾”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职业信仰。教师深夜备课到嗓子沙哑,医生连轴做手术累到扶墙——这些场景里,当事人的选择往往源于强烈的责任感。不过有意思的是,现在年轻人更倾向说“卷不动了”,开始注重工作与生活的边界。这种观念转变未必是懈怠,反而可能是更理性的自我管理。
在我的观察中,真正高效的人往往懂得“精准发力”。就像书法家练字,前期需要全神贯注掌握笔法(这时候确实得“刿心鉥肾”),但熟练之后就能挥洒自如。这个成语给现代人的启示或许是:阶段性全力以赴很有必要,但更要学会在合适的时候切换状态。毕竟,持续燃烧的蜡烛,终究比不上能调节亮度的LED灯。
当我们在古籍里读到“刿心鉥肾”的故事时,不必全盘照搬古人的做法。就像登山需要分配体力,工作和创作也需要科学规划。那些令人惊叹的成就背后,既有破釜沉舟的瞬间,也藏着细水长流的智慧。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或许比单纯模仿“拼命三郎”更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