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pōu yōu xī wēi
成语解释:犹剖玄析微。
成语出处:宋·叶适《序》:“使读者剖幽析微,深刺腧髓,渠不开其智。”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用于探索
繁体字形:剖幽析微
英文翻译:A detailed analysis
剖:1.破开:解剖。剖视。2.分辨;分析:剖析。剖白。
幽:1.僻静;深远;昏暗:幽静。幽谷。2.隐蔽的;不公开的:幽居。3.沉静;深微:幽思。4.囚禁:幽禁。5.迷信指阴间:幽冥。6.幽州,古地名。在今河北北部、辽宁南部。
析:1.分开;散开:析居。条分缕析。分崩离析。2.分析:剖析。解析几何。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3.姓。
微:1.细小;轻微:细微。微风。谨小慎微。相差甚微。2.(某些计量单位的)百万分之一:微米。微安。微法。3.衰落:衰微。4.精深奥妙:微妙。微言大义。5.稍微;略微:微感不适。面色微红。
“剖幽析微”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但它说的其实是一个特别实用的能力——把复杂的问题拆开,找到最核心的细节。比如有人问:“为什么有些科学家能发现别人忽略的现象?”答案可能就藏在“剖幽析微”的习惯里。
举个例子:一位文物修复师面对一幅破损的古画,没有急着动手修补,而是先用显微镜观察颜料的层次,甚至分析纸张纤维的老化痕迹。旁人可能觉得这是“小题大做”,但正是这种把问题掰开揉碎的态度,让他成功复原了画作原本的光彩。这时候我们不禁想问:“为什么细节这么重要?”因为就像拼图少了一块就拼不完整,忽略微小线索可能让整个结论跑偏。
再比如医生诊断疑难杂症时,明明患者只是长期乏力,但有人会追问饮食习惯、睡眠质量,甚至观察指甲上的竖纹。这种“揪着细节不放”的做法,恰恰是剖幽析微的典型表现。有人可能会困惑:“这些零碎信息有用吗?”实际上,人体就像精密仪器,往往正是看似无关的细节串联起病因的关键。
我曾在实验室见过研究员为了0.1%的数据偏差,反复调整仪器参数三天。当时觉得太较真,后来才发现:天气预报的精准预测、新药研发的成功率提升,靠的就是这种把显微镜对准问题的劲头。这让我想到:生活中很多“灵光一现”的突破,其实都是长期细致观察的积累。
现在越来越多人追求“快答案”,但有些领域偏偏需要“慢功夫”。就像程序员排查系统bug,如果只是重启电脑应付了事,根本问题依然存在。而真正的高手会逐行检查代码,甚至模拟用户操作轨迹——这种用放大镜看问题的方式,反而能在未来节省大量时间。
最后说点个人体会: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剖幽析微”更像是一种稀缺能力。它教会我们别急着下结论,而是像考古学家清理文物那样,用小刷子轻轻拂去表象的尘土。毕竟,很多时候不是问题太难,而是我们观察得不够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