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pōu háo xī máng
成语解释:谓分析判别得至细至精。
成语出处:晋·葛洪《抱朴子·诘鲍》:“远则甫侯子羔,近则于公释之,探情审罚,剖毫析芒。”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剖毫析芒
英文翻译:To dissect one's hair
剖:1.破开:解剖。剖视。2.分辨;分析:剖析。剖白。
毫:1.细长而尖的毛:狼毫笔。羊毫笔。2.指毛笔:挥毫。3.秤或戥子上用手提的绳:头毫。二毫。4.一点儿(只用于否定式):毫不足怪。毫无头绪。5.(某些计量单位的)千分之一:毫米。毫升。毫克。6.计量单位名称。a)长度,10丝等于1毫,10毫等于1厘。b)质量或重量,10丝等于1毫,10毫等于1厘。7.货币单位,即角。
析:1.分开;散开:析居。条分缕析。分崩离析。2.分析:剖析。解析几何。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3.姓。
芒:1.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山地和田野间,叶子条形,秋天茎顶生穗,黄褐色,果实多毛。2.某些禾本科植物(如大麦、小麦)子实的外壳上长的针状物。3.(Máng)姓。
“剖毫析芒”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复杂,但拆开来看其实很形象。“剖毫”指的是剖开极其细小的毛发,“析芒”则是分析麦芒般细微的尖端,合在一起就用来形容对问题的分析极为细致,连最微小的细节都不放过。比如一位科学家研究病毒结构时,会用到电子显微镜观察蛋白质的纳米级构造,甚至追踪单个分子的运动轨迹——这种“连病毒穿什么衣服都要看清楚”的态度,就是典型的“剖毫析芒”。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我们需要如此细致的分析?举个反例就容易理解了。比如修车师傅如果只是大致判断“发动机有异响”,却不拆开零件检查具体磨损位置,结果可能就是换了整套零件却问题依旧。而“剖毫析芒”式的做法,就像医生用CT扫描定位肿瘤位置,既能精准解决问题,又能避免“误伤”健康组织。
工作中这种思维方式尤为重要。记得去年我们团队开发App时遇到个诡异bug:用户在地铁站扫码会闪退。有人建议直接重写扫码模块,但项目经理坚持要“剖毫析芒”——结果发现是地铁站墙面的反光材质干扰了摄像头对焦。这种从表象追到根源的过程,就像侦探破案时从一根头发丝找到凶手DNA,既考验耐心,更需要方法论支撑。
有趣的是,这种细致入微的态度在生活中也能创造惊喜。我认识的面包师傅会记录每天的温度湿度对面团发酵的影响,甚至精确到开烤箱门的次数。他说:“别人觉得‘差不多就行了’,但真正的专业就藏在那些‘差不多’的缝隙里。”这话让我联想到,现代人常抱怨“卷不动”,或许正是因为缺乏这种沉下心深耕细作的心境。
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快”固然重要,但某些时刻的“慢”反而能走得更远。就像考古学家清理文物时用毛刷代替高压水枪,程序员调试代码时逐行检查比整体重构更有效。下次遇到复杂问题时,不妨试试“剖毫析芒”的方法——毕竟,答案往往藏在那些我们容易忽略的细节褶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