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ē jù yī fāng
成语解释:凭借武力割占一个地区,与中央政权对立。亦作“各霸一方”。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1卷:“方今朝政颠倒,宦官弄权,官家威令不行,天下英雄皆有割据一方之意。”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地方势力等
繁体字形:割據一方
英文翻译:separate regime
割:1.截断;放弃:割草。割爱。2.古指宰杀:割羊。割鸡焉用牛刀。
据:[jù]1.占据:据为己有。2.凭借;依靠:据点。据险固守。3.按照;依据:据理力争。据实报告。据民歌改编。4.可以用作证明的事物:凭据。证据。字据。论据。票据。实据。5.姓。[jū]拮据(形):经济境况不好,缺少钱,境况窘迫:手头据。
一: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一路走。这不是一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专一:一心一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一歇。笑一笑。让我闻一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一声。看一眼。让我们商量一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一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请就来。一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方:1.正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正四边形的六面体。2.正直:品行方正。3.方向;方面:东方。双方。4.办法:千方百计。领导有方。5.地点;地区:前方。方言。6.治病的药单:药方。处方。7.工程上指土、石等堆积一立方米:土方。8.数学上指自乘的积:乘方。9.副词。正在;方才:方兴未艾。如梦方醒。年方十六。10.表示响度级的单位。将声音与一个1,000赫的纯音试听比较,当两者响度被判断为相同时,后者声压级的分贝数即被定为这个声音响度级的方数。旧写作㕫。11.⑪量词。用于方形的东西:一方砚台。两方图章。
说起"割据一方",你可能会想到古代诸侯纷争的画面。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某个势力在特定区域内拥有独立控制权的情况。比如:"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袁绍割据河北,曹操雄踞中原,形成了三分天下的雏形。"
为什么会出现割据局面? 通常源于中央政权衰落时,地方势力趁机崛起。就像五代十国时期,节度使们各自为政,像赵匡胤建立宋朝前,就曾是后周重要的割据力量。这种状态既可能带来区域稳定,也可能引发长期战乱。
现代语境中,"割据"更多用于比喻。某科技公司在东南亚市场占据70%份额,媒体可能报道:"该企业已在当地形成事实上的市场割据。"这里强调的不是武力控制,而是商业影响力的垄断态势。
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某些传统行业也存在类似情况。比如地方特色的老字号餐馆,虽然规模不大,但在本区域内牢牢把控着消费者心智,这种"美食割据"反而成为文化传承的特殊方式。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从历史角度看,割据往往是过渡阶段的产物。就像战国时期的秦国,最初也只是西部边陲的割据政权,最终却完成统一大业。这提醒我们:区域优势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转化为更大机遇。
个人认为,在现代社会,良性的"割据"需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保持开放而非封闭,二是促进创新而非停滞。就像某些城市打造的产业集群,虽在特定领域形成优势,但通过技术外溢反而带动了整个行业发展。
当听到"某直播平台在三四线城市形成用户割据"这样的说法时,我们既要看到下沉市场的价值,也要警惕"信息茧房"的风险。毕竟,真正的竞争力不应局限于某个封闭圈层,而应具备向外突破的潜力。
观察当代商业版图,那些成功打破地域限制的企业,往往是从区域割据起步,通过模式创新走向全国。这种发展轨迹印证了:立足一方可以是起点,但不该是终点。就像幼苗需要扎根,但最终要向着阳光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