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òu
  • chuā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gē ròu bǔ chuāng

成语解释:比喻不计后果以救燃眉之急。

成语出处:谷斯范《新桃花扇》第三一回:“老师相不必犹这些,依我看,不是‘割肉补疮’,而是‘调度有方’。”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割肉補瘡

英文翻译:a makeshift to tide over a present difficulty

割肉补疮的意思

割:1.截断;放弃:割草。割爱。2.古指宰杀:割羊。割鸡焉用牛刀。

肉:1.人和动物体内接近皮的部分的柔韧的物质。某些动物的肉可以吃。2.某些瓜果里可以吃的部分:枣肉。冬瓜肉厚。3.不脆;不酥:肉瓤儿西瓜。4.性子慢,动作迟缓:肉脾气。那个人太肉,一点儿利索劲儿也没有。

补:1.添上材料,修理破损的东西;修补:缝补。补牙。补袜子。修桥补路。2.补充;补足;填补(缺额):弥补。增补。补选。候补。缺什么补什么。3.补养:滋补。补品。身体虚,需要好好补一补。4.利益;用处:补益。不无小补。空言无补。5.姓。

疮:1.皮肤或黏膜发生溃疡的病。2.外伤:金疮(旧指刀枪箭矢造成的伤)。

成语评论

你有没有听过“割肉补疮”这个成语?想象一下,有人腿上长了毒疮,却选择割下好肉去填补伤口——这听起来是不是既痛苦又矛盾?生活中其实藏着许多类似的场景。比如小明为了还信用卡,借了更高利息的网贷;又比如公司为了完成季度目标,砍掉研发经费导致产品失去竞争力。这些行为都像极了“割肉补疮”的具象化表达。

为什么人们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核心问题或许藏在“短期诱惑”与“长期代价”的博弈中。当我们被眼前的压力追着跑时,往往会像沙漠中口渴的人,明知海水越喝越渴,还是忍不住去尝试。这种心理陷阱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现时偏差”,即人类大脑天然倾向于选择即刻缓解痛苦的方案。

不妨做个思维实验:如果给十个人选择“现在拿100元”或“半年后拿200元”,超过七成会选择前者。这就像很多企业主明知价格战会破坏市场生态,但看到竞争对手降价时,依然会跟进这场危险的游戏。这种选择背后的逻辑链,恰似成语中“割肉”动作的放大版。

在互联网时代的加速度中,我发现“割肉补疮”现象反而愈发普遍。年轻人用健康换加班费,家长用题海战术透支孩子学习兴趣,这些选择都带着某种无奈的合理性。但值得思考的是:当我们把“应急方案”变成“常规操作”,是否正在搭建通向更大危机的阶梯?

有个朋友的故事或许能带来启发。他经营的餐馆疫情期间为维持现金流,将原本需要炖煮三小时的招牌菜改为速成版。结果老顾客流失殆尽,即便疫情结束也难以恢复口碑。这个案例印证了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的话:“把今天的资源投入到昨天的问题中,就是在透支明天的可能性。”

面对困境时,或许可以试试“三问法则”:这个解决方案是否制造了新问题?是否有替代方案能减少副作用?半年后再看这个决定会后悔吗?就像中医讲究“治本”而非“镇疼”,当我们学会在决策天平上增加长期价值的砝码,那些看似不得已的“割肉”行为自然会减少。

观察商业史会发现,那些穿越经济周期的企业,往往都具备“反割肉”的智慧。日本任天堂在游戏主机价格战时选择提升游戏质量,苹果公司在90年代危机中坚持投入设计创新。这些选择最初都像往伤口撒盐般痛苦,但最终证明:真正的治愈从不是拆东墙补西墙,而是重建健康肌体的生命力。

割肉补疮的造句

  1. 造句 此后,该建筑公司也意识到了自己这种“割肉补疮”的行为对公司发展的严重影响。
  2. 造句 “烟草税收,割肉补疮”,这不是危言耸听。
  3. 造句 而事后割肉补疮式的处罚,最多是以儆效尤,其实已落下着。
  4. 造句 “割肉补疮”式的卖楼还吃喝债,透出当地官员的短视行为。
  5. 造句 显然,这种修了扒、扒了补、再扒再补的做法无异于“割肉补疮”。
  6. 造句 一个原因是为了回笼资金,“割肉补疮”,还银行的贷款,因为一旦银行授信出了问题,以后生意就很难做了。
  7. 造句 烟草税收,割肉补疮,不能再如此发展下去。
  8. 造句 烟草利税再高,但“烟草税收,割肉补疮”;烟草行业再强悍,也没有老百姓的健康权重要。
  9. 造句 日本著名学者、曾任驻华大使参赞的浅井基文指出,美国战略中有一种“割肉补疮”式的做法和双重标准(Double。
  10. 造句 虽然人们认为,停刊是老板默多克用来挽救收购英国天空电视台的“割肉补疮”之举,但《世界新闻报》早已因不择手段获得新闻而官司不断。

"割肉补疮"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