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uàn bǎi fěng yī
成语解释:形容规讽正道的言辞远远及不上劝诱奢靡的言辞。意在使人警戒,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成语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犹驰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方法不对头
繁体字形:勸百諷一
英文翻译:accomplish the very opposite
劝:1.拿道理说服人,使人听从:规劝。劝导。劝解。他身体不好,你应该劝他休息休息。2.勉励:劝勉。劝学。3.姓。
百:表示很多:百草。百货。百科全书。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精神百倍。百闻不如一见。
讽:1.用含蓄的话指责或劝告:讥讽。嘲讽。冷嘲热讽。2.背诵;诵读:讽诵。讽读。讽经。
一: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一路走。这不是一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专一:一心一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一歇。笑一笑。让我闻一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一声。看一眼。让我们商量一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一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请就来。一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劝百讽一”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绕,但拆开来看其实挺有意思。它原本指的是文学作品里用大量篇幅描写奢华享乐,最后轻飘飘来一句“这样不好”,结果反而让读者只记住了享受的部分,完全忽略了劝诫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劝说的话有一百句,讽刺的效果却只有一分”。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小明沉迷游戏,妈妈每天念叨“别玩了,眼睛要瞎了”“成绩要下滑了”,结果小明越听越烦,反而偷偷玩得更凶。这时候爸爸插了一句:“这游戏确实厉害,听说职业选手一天练18小时才能通关,你能坚持吗?”小明愣了一下,突然觉得玩这么久也没意思。你看,爸爸用“支持”的语气暗戳戳点出问题,反而比直接说教更有效——这就是“劝百讽一”的反向操作。
核心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容易“劝百讽一”?其实这和心理学中的“逆反效应”有关。当批评过于密集或直接时,听者会本能地竖起心理防御墙。就像吃中药,药效太猛反而让人抗拒,但如果在蜂蜜里裹着药粉,接受度就高多了。
不过这个成语在现代场景中有了新玩法。比如职场里,老板想提醒员工效率问题,可能会说:“最近大家加班特别积极,这种拼搏精神值得表扬!不过我看系统数据显示,咱们白天的任务完成率还有提升空间。”前半句是“劝百”,后半句才是“讽一”,既维护了团队士气,又点出了问题关键。
个人觉得,这个成语背后藏着沟通的智慧:与其用压倒性的道理让人抵触,不如用“糖衣炮弹”引导对方自己思考。就像劝朋友少熬夜,说“你最近黑眼圈像国宝”可能引发争吵,但换成“听说睡前喝牛奶能美容,要不要试试?”反而更容易被接受。
最后分享个观察:现在很多短视频创作者深谙此道。他们用99秒讲搞笑段子或炫酷特效,最后1秒突然插入环保或反诈提醒。虽然有人觉得“重点太弱”,但这种不刻意的表达方式,确实让严肃话题变得更“好吃”了。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让人愿意听下去,才是有效沟通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