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ōng chuí zhú bó
成语解释:垂:流传;竹帛:古代写字用的竹简和白绢,借指典籍史册。建立伟大功勋,名载青史
成语出处: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情欲》:“故使庄王功迹著乎竹帛,传乎后世。”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人的功绩
繁体字形:功垂竹帛
英文翻译:Bamboo and silk
功:1.功劳(跟“过”相对):立功。记一大功。2.成效和表现成效的事情(多指较大的):教育之功。功亏一篑。大功告成。好大喜功。3.技术和技术修养:唱功。功架。基本功。4.一个力使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垂:1.耷(dā)拉下来:垂柳。2.留传:永垂不朽!3.将;快要:垂老。功败垂成。4.敬辞。称长辈、上级对自己的行动:垂念。垂询。
竹:竹子,多年生常绿植物。茎圆柱形,有节,中空,可供建筑用,又可做造纸原料。嫩芽即竹笋,可食。
帛:丝织物的总称:布帛。财帛。玉帛。
说到"功垂竹帛",大家可能会联想到历史书里那些被铭记的大人物。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功劳刻在竹简和绢帛上,说白了就是事迹被写进史书,流传后世。比如:"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功绩至今功垂竹帛。"这里既点明了具体事迹,又体现了历史影响力。
有人可能会问:普通人做的事也能用这个成语吗?当然可以!比如社区志愿者坚持二十年义务教学,帮助上千个孩子走出大山,这样的事迹完全配得上"功垂竹帛"的形容。这说明成语不单适用于帝王将相,任何值得被记住的贡献都能用。
现代社会中,"功垂竹帛"有了新载体。科学家研发新冠疫苗的论文被收录在权威期刊,就像古人刻在竹帛上;非遗传承人的手艺被拍成纪录片存入数字档案库,这何尝不是新时代的"功垂竹帛"?我注意到,现在的"竹帛"已经从实体载体转向了更持久的数据存储。
有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人误以为必须惊天动地的大事才配得上这个成语。其实不然。老家祠堂里记载着百年前某位乡绅捐建学堂的事迹,虽然只在地方志里占据两行字,但百年后依然有人受益,这就是"功垂竹帛"的生动诠释。关键不在于事有多大,而在于影响有多久。
我们还能怎么理解这个成语?不妨把它看作时间对价值的认证。就像敦煌壁画历经千年依然鲜活,真正有价值的贡献不会被岁月磨灭。当代创业者开发出改变行业的技术,老师培养出推动社会进步的学生,这些都可能成为未来的"竹帛"记载。重要的是保持行动的初心,功绩自会找到存续的方式。
最后留个思考: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创造真正值得留存的价值?或许答案就藏在成语本身——不必刻意追求被记载,只要做的事能持续滋养他人,自然会有人替你刻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竹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