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chuí míng zhú bó
成语解释:垂名:传名。竹帛:古代供书写用的竹简和白绢,借指典籍、史册。名字
成语出处:《封神演义》五十七回:“大丈夫先立功业,共扶明主,垂名竹帛。”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载入史册
繁体字形:垂名竹帛
英文翻译:names handed down in history forever
垂:1.耷(dā)拉下来:垂柳。2.留传:永垂不朽!3.将;快要:垂老。功败垂成。4.敬辞。称长辈、上级对自己的行动:垂念。垂询。
名:1.名字;名称:人名。书名。命名。报名。给他起个名儿。2.名字叫做:这位女英雄姓刘名胡兰。3.名义:你不该以出差为名,到处游山玩水。4.名声;名誉:出名。有名。世界闻名。5.出名的;有名声的:名医。名著。名画。名山。6.说出:莫名其妙。不可名状。7.占有:一文不名。不名一钱。8.a)用于人:三百多名工作人员。录取新生四十名。b)用于名次:第三名。9.姓。
竹:竹子,多年生常绿植物。茎圆柱形,有节,中空,可供建筑用,又可做造纸原料。嫩芽即竹笋,可食。
帛:丝织物的总称:布帛。财帛。玉帛。
哎哟,垂名竹帛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历史课本味儿”?说白了,它就是说一个人的名字被写在竹简或丝绸上,流传后世,牛哇!比如老张头总念叨:“我这辈子就想干点大事,将来能垂名竹帛,让村里人念叨念叨!”你品,这词儿自带一股子“爷青回”的沧桑感。
等等,为啥古人用竹帛记录名字?嘿,这问题问得妙!古代没打印机也没U盘,竹简和丝帛就是顶配“移动硬盘”啊。像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要是没竹帛,咱现在哪能知道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狠劲儿?说白了,垂名竹帛的核心,就是靠实在的贡献赢得历史认证。
举个栗子,隔壁李婶开免费书法班教留守儿童,有人打趣说:“您这又贴钱又费力的,图啥?”她眉毛一挑:“我就图孩子们将来出息了,能把我名字写进社区功劳簿!”你瞧,垂名竹帛在现代社会不一定要惊天动地,普通人做长期主义的好事,照样能“上墙留名”。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人还稀罕这种“历史留名”吗?要我说啊,时代变了但人性没变。你看短视频博主拼命整活,不也是变着法儿想被人记住?只不过载体从竹帛变成了热搜榜。关键不在形式,而是你留下的东西有没有真价值——就像网红奶茶可能火三个月,但袁隆平的名字能香几千年。
突然想到个反例,王大爷年轻时投机倒把赚快钱,现在逢人就吹“老子当年如何风光”,结果连村口修鞋的老刘都怼他:“你那点破事儿,连我家狗都不乐意听!”这说明啥?垂名竹帛的门槛可高了,光靠吹牛皮可上不了历史的“光荣榜”。
依我看呐,这个成语最妙的启示在于:与其绞尽脑汁想被记住,不如踏踏实实活成值得被书写的样子。就像我老家那棵三百年的老槐树,从来没想过要进县志,但每个路过的人都会摸着树干说:“这树啊,见证了好几代人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