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ōng
  • ché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gōng chéng gǔ kū

成语解释:语本唐曹松《己亥岁》诗之一:“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后以“功成骨枯”喻为了一己私利,让其它许多人为之付出巨大的牺牲。

成语出处:语出唐·曹松《己亥岁》诗之一:“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功成骨枯

英文翻译:Wither the bones with good deeds

功成骨枯的意思

功:1.功劳(跟“过”相对):立功。记一大功。2.成效和表现成效的事情(多指较大的):教育之功。功亏一篑。大功告成。好大喜功。3.技术和技术修养:唱功。功架。基本功。4.一个力使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成:1.完成;成功(跟“败”相对):大功告成。事情成了。2.成全:成人之美。玉成其事。3.成为;变为:百炼成钢。雪化成水。4.成果;成就:坐享其成。一事无成。5.生物生长到定形、成熟的阶段:成虫。成人。6.已定的;定形的;现成的:成规。成见。成例。成药。7.表示达到一个单位(强调数量多或时间长):成批生产。成千成万。成年累月。水果成箱买便宜。8.表示答应、许可:成!就这么办吧。9.表示有能力:他可真成!什么都难不住他。10.姓。11.十分之一叫一成:九成金。村里今年收的庄稼比去年增加两成。

骨:[gǔ]1.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骼(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gàn)。2.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骨。扇骨。3.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骨力(a.雄健的笔力;b.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4.指人的品质、气概:侠骨。骨气。[gū]1.〔骨朵儿〕尚未开放的花朵。2.〔骨碌〕滚动(“碌”读轻声)。

枯:1.(植物等)失去水分:枯萎。枯槁。枯草。枯骨。2.(井、河流等)变得没有水:枯井。海枯石烂。3.肌肉干瘪:枯瘦。4.没有生趣;枯燥:枯坐。5.芝麻、大豆、油茶等榨油后的渣滓:菜枯。茶枯。麻枯。6.姓。

成语评论

提到"功成骨枯",你可能会联想到古装剧里将军凯旋的场景。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功业成就了,白骨却枯朽了",常被用来形容巨大成功背后隐藏的惨痛代价。比如某科技公司突破芯片技术封锁,但员工连续三年每天工作16小时,这样的案例是否也属于"功成骨枯"?

有人问:为什么非要用"枯骨"这么惊悚的比喻?其实这个成语诞生于冷兵器时代,当时要打胜仗确实需要牺牲大量士兵。就像明成祖五次北征蒙古,虽然巩固了边疆,但每次出征都有上万士兵埋骨荒漠。这种直观的血肉代价,让成语自带视觉冲击力。

换个现代视角看,某创业团队用三年时间做到行业龙头,创始人却突发心梗住院。这时候用"功成骨枯"形容,重点不在于否定成就,而是提醒我们注意成功背后的隐性成本。就像手机行业每年发布新品,背后可能是工程师们透支的健康,这算不算另一种形式的"骨枯"?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最大的现实意义在于平衡之道。就像登山者既要追求登顶,也要注意氧气储备。去年接触过一位非遗传承人,他坚持二十年终于让濒危技艺重焕生机,但通过培养学徒、改进工艺,既守住了文化根脉,又避免了"骨枯"式悲剧。这说明关键不在于放弃目标,而在于寻找更可持续的实现路径。

有人疑惑:现代社会还需要这么悲壮的成语吗?其实每个时代都有其"骨枯"的表现形式。比如某些直播博主为流量日夜颠倒,某些家长为子女教育掏空积蓄。但值得欣慰的是,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过程管理,就像建筑工程领域推广的"零伤亡"安全标准,正在改写"功成必须骨枯"的传统剧本。

观察身边的案例会发现,真正持久的成功往往伴随着资源优化。某公益组织用五年时间改善山区教育,他们通过建立志愿者培训体系,既实现了帮扶目标,又保障了参与者的身心健康。这种"功成而骨不枯"的模式,或许能给当代奋斗者新的启示——成就可以不建筑在透支生命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