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iè jì zhāo zhù
成语解释:劣:恶劣;昭著:明显。恶劣的事迹非常明显。
成语出处: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对于国民党的旧工作人员,只要有一技之长而不是反动有据或劣迹昭著的分子,一概予以维持,不要裁减。”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坏事太多
繁体字形:劣跡炤著
英文翻译:one is notorious for one 's misdeeds
劣:坏;不好(跟“优”相对):劣等。劣势。劣马。恶劣。低劣。优劣。
迹:1.留下的印子;痕迹:足迹。血迹。笔迹。踪迹。2.前人遗留的事物(主要指建筑或器物):古迹。陈迹。事迹。史迹。3.形迹:迹近违抗(行动近乎违背、抗拒上级指示)。
昭:1.明显;显著:昭彰。昭著。2.表明;显示:以昭信守。3.姓。
著:[zhù]著作:名著。译著。[zhuó]1.同“着1”(zhuó)。2.同“着2”(zhuó)。[zhe]同“着”(·zhe)。
“劣迹昭著”这个词,听起来有点严肃,但它的意思其实很直白——就是“干过的坏事太多,人尽皆知”。比如历史上某个暴君被记载“滥杀忠臣、横征暴敛,劣迹昭著”,短短四个字就让人瞬间联想到他的负面形象。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词和‘声名狼藉’有什么区别?”其实两者都形容名声差,但“劣迹昭著”更强调“具体做过哪些恶行”,比如某企业因长期污染环境被媒体称为“劣迹昭著的污染大户”,而“声名狼藉”更偏向描述结果,比如“他骗钱跑路后,在行业内早已声名狼藉”。
再举个现代的例子:某网红多次被曝抄袭他人创意,网友评论“从模仿到照搬,他的创作之路简直劣迹昭彰”。这里用成语代替直接批评,既点明问题,又让表达更有力度。
个人觉得,这个成语特别适合用在需要强调“持续性错误行为”的场景。比如讨论食品安全问题时,可以说“某品牌十年间三次曝出质量问题,堪称劣迹昭著”,比单纯说“经常出问题”更有冲击力。不过要注意,使用时需确保事实依据充分,避免误伤他人。
有趣的是,虚构作品里也常用这个词给反派“贴标签”。比如小说中写道:“海盗船长掠夺过十七艘商船,劣迹昭著到连同行都避之不及。”不需要详细描述抢劫过程,一个成语就让读者自动脑补出反派的危险程度。
最后分享一个使用小技巧:当你想表达某人或组织“不是偶然犯错,而是长期作恶”时,不妨试试这个成语。它像块压缩饼干,短短四字就能展开成完整的故事画面,这正是汉语成语的独特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