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è jì zhāo zhù
成语解释:昭著:显著,明显。恶劣的事迹十分明显,人所共见。形容罪行严重。
成语出处:宋·郑刚中《北山文集·答潼川路于提刑》:“但先列罪人之词,而继之以今来勘状,则恶迹昭著。”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坏人
繁体字形:惡跡炤著
英文翻译:one is notorious for one 's misdeeds
恶:[è]恶劣;坏:恶习。恶意。[wù]讨厌;憎恨(跟“好”hào相对):好恶。深恶痛绝。[ě]1.[恶心](ě·xin)2.有要呕吐的感觉:胃里不舒服,一阵一阵地恶。3.厌恶;令人厌恶:这种丑事,让人恶。你别在这儿恶我了。4.揭人短处,使难堪:他太抠门儿,得找个机会恶恶他。[wū]1.同“乌2”。2.表示惊讶:恶,是何言也(啊,这是什么话)!
迹:1.留下的印子;痕迹:足迹。血迹。笔迹。踪迹。2.前人遗留的事物(主要指建筑或器物):古迹。陈迹。事迹。史迹。3.形迹:迹近违抗(行动近乎违背、抗拒上级指示)。
昭:1.明显;显著:昭彰。昭著。2.表明;显示:以昭信守。3.姓。
著:[zhù]著作:名著。译著。[zhuó]1.同“着1”(zhuó)。2.同“着2”(zhuó)。[zhe]同“着”(·zhe)。
哎哟喂,今儿咱们聊聊“恶迹昭著”这个成语。说白了,这词儿就是形容某些人干的坏事多到能写本书,名声臭得像放了三天的臭豆腐。比如《水浒传》里的高俅,仗着官位欺压百姓、陷害忠良,你瞅瞅,这可不就是典型的“恶迹昭著”?连街边卖烧饼的大爷都能掰着手指头数他的黑历史。
这时候有人可能要问了:“那这成语和‘臭名昭著’有啥区别啊?”嘿,问得好!虽然俩词儿都带“昭著”,但“恶迹”更强调具体干的坏事,而“臭名”更偏向名声本身。比如隔壁老王偷鸡摸狗被全村人嫌弃,这叫“恶迹昭著”;但要是老王啥坏事没干,纯粹因为脾气差被传成恶霸,那顶多算“臭名昭著”。
话说回来,现实生活里“恶迹昭著”的主儿还真不少见。前几年有个诈骗团伙,打着养生旗号坑了上千老人的养老金,这事儿被媒体曝光后,老百姓直接给他们贴上了“恶迹昭著”的标签。不过啊,咱也得留个心眼,用这词可不能随便扣帽子,得实打实有证据才行。
个人觉着吧,“恶迹昭著”就像给坏人贴了个历史博物馆的标签,把他们的黑料永久存档。不过话说回来,甭管多狡猾的狐狸,最后都得栽在猎人手里。你看那些贪官污吏,哪个不是风光一时,最后落得个牢底坐穿?所以说啊,做人还是得走正道,您说是这个理儿不?
再比如文学创作里,作者为了让反派立得住脚,经常给他安排点“恶迹昭著”的戏码。金庸笔下的欧阳锋,为了《九阴真经》连亲儿子都能算计,这种层层加码的恶行,让读者恨不得钻进书里给他两巴掌。不过话又说回来,要是故事里没这种角色,剧情哪来的冲突和张力呢?
最后唠叨一句,咱们用这成语的时候,千万别学某些营销号为了流量乱用标签。就像村口李大爷总说:“甭管黑猫白猫,逮着耗子才是好猫。”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恶迹昭著”,还得看他是不是真干了伤天害理的事儿。您要是遇到这种情况,记得先查证再说话,这才是聪明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