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ōu yuán tí yào
成语解释:提:摘出,提出;提要:摘出纲要。探取精微,摘抉要义
成语出处:章炳麟《缘起·例言》:“故撰录事迹,诠次法程,钩元提要,庶有取尔。”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指探取精微,摘出纲要
繁体字形:勾元提要
英文翻译:Abstract of tick yuan
勾:[gōu]1.用笔画出钩形符号,表示删除或截取:勾销。把这篇文章里最精彩的对话勾出来。2.画出形象的边缘;描画:用铅笔勾一个轮廓。3.用灰、水泥等涂抹砖石建筑物的缝:勾墙缝。4.调和使黏:勾芡。5.招引;引:勾引。勾魂。这件事勾起了我的回忆。6.结合:勾结。勾通。7.姓。8.我国古代称不等腰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gòu]1.同“够”(多见于早期白话)。2.姓。
元:1.朝代。蒙古孛儿只斤·铁木真于1206年建立。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宋。定都大都(今北京)。2.姓。
提:[tí]1.垂手拿着有环、柄或绳套的东西:提壶。提灯。提篮。提包。提盒。提纲挈领。2.引领(向上或向前等):提心吊胆。提升。提挈。提携。3.说起,举出:提起。提出。提醒。提倡。提议。提名。提案。提要。4.将犯人从关押之处带出来:提审。提犯人。5.率领,调遣:提兵。6.取出:提取。提货。7.汉字笔形之一,即挑。8.舀取油、酒等液体的一种用具:油提。酒提。9.古代鼓名:“师帅执提”。10.姓。[dī]〔提防〕小心防备。[dǐ]投掷:“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要:[yào]1.重要:主要。紧要。险要。要事。要道。2.重要的内容:纲要。摘要。提要。择要记录。3.希望得到;希望保持:他要一台电脑。这本书我还要呢!4.因为希望得到或收回而有所表示;索取:要账。小弟弟跟姐姐要钢笔用。5.请求:她要我替她写信。6.助动词。表示做某件事的意志:他要学游泳。7.助动词。须要;应该:路很滑,大家要小心!。早点儿睡吧,明天还要起早呢!8.需要:我做件上衣要多少布?。由北京到天津坐汽车要两个小时。9.助动词。将要:我们要出国旅游了。要下雨了。10.助动词。表示估计,用于比较:夏天屋子里太热,树荫底下要凉快得多。11.如果:明天要下雨,我就不去了。12.要么:要就去打球,要就去溜冰,别再犹豫了。[yāo]1.求:要求。2.强迫;威胁:要挟。3.同“邀”。4.又同“腰”。
“勾元提要”这词儿,乍一听有点陌生,其实它更像是“钩玄提要”的变体,原意是指抓住事物本质、提炼核心内容。比如公司开会时,有人突然说:“咱们别绕弯子了,勾元提要,问题到底出在哪儿?”这时候大伙儿立马明白:该抛开细节,直奔主题了。
为什么生活中需要“勾元提要”? 想象你收到一封五百字的邮件,读完后却抓不住重点。但如果对方先写“核心需求有三点:预算、时间、人员”,接着再展开说明,是不是效率高多了?这就是“勾元提要”的价值——用20%的文字传递80%的信息量,就像吃鱼先挑掉刺,直接尝到最鲜美的部分。
怎么判断是否做到“勾元提要”? 有个简单测试:把你要表达的内容删减到只剩三句话,如果别人听完还能复述关键点,就算成功了。比如教孩子做数学题,与其讲半小时公式推导,不如说:“解题就像搭积木,先找已知条件,再选对应方法,最后检查步骤。”这三句话里藏着整个思维框架。
个人认为,现代人尤其需要这种能力。每天面对海量信息,就像站在自助餐厅里——懂得“勾元提要”的人会先逛一圈,挑几样最合胃口的;而贪多求全的,往往端着堆成小山的盘子却食不知味。去年帮朋友改简历时就深有体会:原本三页的经历缩成一页,反而让面试官一眼看到了他的核心优势。
不过要注意,“勾元提要”不等于偷工减料。就像熬鸡汤,撇去浮沫是为了汤更清亮,但火候和原料一点不能省。工作中常见这样的误区:新人做汇报时为了显得简洁,直接跳过关键数据,结果让结论失去说服力。真正的提炼,是带着筛子找金子,不是拿着铲子乱挥。
下次遇到复杂问题时,不妨试试“勾元三板斧”:先写下所有想到的点,再用红笔圈出三个最重要的,最后用大白话解释它们的关系。这个方法帮我改掉了啰嗦的毛病,现在写邮件结尾总会加句:“如果只记一件事,那就是……”
说到底,信息爆炸的时代,会整理信息比会收集信息更重要。就像老农挑扁担,两头装得再满,也得找准那个平衡的支点才能轻松前行。这个支点,或许就是“勾元提要”教会我们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