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uà wéi yì wù
成语解释:化:变化。变成另外的物体。指死亡
成语出处:西汉·贾谊《鹏鸟赋》:“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忽然为人兮,何足控抟?化为异物兮,又何足患!”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死亡
繁体字形:化為異物
英文翻译:Turn into foreign matter
化:[huà]1.变化;使变化:化脓。化名。化装。顽固不化。泥古不化。化整为零。化悲痛为力量。2.感化:教化。潜移默化。3.熔化;融化;溶化:化冻。化铁炉。太阳一出来,冰雪都化了。糖放到水里就化了。4.消化;消除:化食。化痰止咳。食古不化。5.烧化:焚化。火化。6.(僧道)死:坐化。羽化。7.指化学:理化。化工。化肥。8.后缀。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绿化。美化。恶化。电气化。机械化。水利化。9.姓。10.(僧道)向人求布施:募化。化缘。化斋。化了些米面来。[huā]同“花2”。
为:[wéi]1.做:有为。事在人为。敢作敢为。大有可为。2.充当:选他为代表。3.变成;成:一分为二。化为乌有。变沙漠为良田。4.是:十寸为一尺。5.姓。6.被(跟“所”字合用):这种艺术形式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7.常跟“何”相应,表示疑问或感叹:何以家为(要家干什么)?8.附于某些单音形容词后,构成表示程度、范围的副词:大为高兴。广为传播。深为感动。9.附于某些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加强语气:极为重要。甚为便利。颇为可观。尤为出色。[wèi]1.帮助;卫护:为吕氏者右袒,为刘氏者左袒。2.表示行为的对象;替:为你庆幸。为人民服务。为这本书写一篇序。3.表示原因、目的:大家都为这件事高兴。为建设伟大祖国而奋斗。4.对;向:不足为外人道。
异:1.有分别;不相同:异口同声。大同小异。日新月异。求同存异。2.奇异;特别:异香。异闻。3.惊奇;奇怪:惊异。深以为异。4.另外的;别的:异日。异地。5.分开:离异。异爨(亲属分家)。6.姓。
物:1.东西;事物:动物。货物。物质。物尽其用。2.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物议。待人接物。3.内容;实质:言之有物。空洞无物。4.姓。
“化为异物”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其实是古人表达“生命终结”的婉转说法,就像现代人说“去了另一个世界”一样。比如陶渊明在《自祭文》中写道:“余今斯化,可以无恨”,这里的“化”字就暗含着对死亡的坦然接纳。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和“化为乌有”有什么区别呢?前者侧重生命形态的转化,后者强调彻底消失。就像庄子妻子去世时,他“鼓盆而歌”的故事——在庄子眼中,死亡不过是“将巨室”(回归天地这个大房子),这种思想境界让这个成语自带哲学韵味。
现代人其实也在用类似表达。我邻居老张养了十年的金鱼去世时,他念叨着“小家伙这是游到大海里去了”。这种把死亡想象成另一种存在状态的说法,和“化为异物”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跨越千年,人类对生命消逝的浪漫化理解始终相通。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成语在现代使用时要看场合。比如安慰刚经历丧亲之痛的朋友,说“亲人只是化为异物”可能不如“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来得温暖。语言就像衣服,得体比华丽更重要。不过用在文学创作或哲思文章中,这个成语依然能营造出独特的诗意氛围。
最近重读《红楼梦》,发现曹雪芹写秦可卿之死用了“魂归离恨天”的表述。这让我联想到,或许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委婉语来缓冲现实的残酷。就像春天落叶会化成新泥,生命形态的转换本就蕴含着希望,这大概就是“化为异物”给今人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