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uà mín yì sú
成语解释:教化百姓,改变风俗。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学记》:“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而远者怀之。”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化民易俗
英文翻译:Change people's customs
化:[huà]1.变化;使变化:化脓。化名。化装。顽固不化。泥古不化。化整为零。化悲痛为力量。2.感化:教化。潜移默化。3.熔化;融化;溶化:化冻。化铁炉。太阳一出来,冰雪都化了。糖放到水里就化了。4.消化;消除:化食。化痰止咳。食古不化。5.烧化:焚化。火化。6.(僧道)死:坐化。羽化。7.指化学:理化。化工。化肥。8.后缀。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绿化。美化。恶化。电气化。机械化。水利化。9.姓。10.(僧道)向人求布施:募化。化缘。化斋。化了些米面来。[huā]同“花2”。
民:1.人民:国泰民安。为民除害。2.指某种人:藏民。回民。农民。渔民。牧民。居民。侨民。3.民间的:民歌。民谣。4.非军人;非军事的:拥军爱民。民航。民用。5.姓。
易:1.做起来不费事的;容易(跟“难”相对):简易。轻易。易如反掌。显而易见。得来不易。2.平和:平易近人。3.轻视。4.改变;变换:变易。易名。移风易俗。不易之论。5.交换:贸易。交易。易货协定。以物易物。6.姓。
俗:1.风俗:习俗。移风易俗。2.大众的;通行的;习见的:约定俗成。通俗。3.趣味不高的;令人厌恶的:庸俗。俗气。4.没出家的人;世俗:僧俗。还俗。
“化民易俗”到底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用好的方式影响老百姓,慢慢改变那些不太合适的旧习惯。比如有个村子过去爱烧秸秆,弄得空气乌烟瘴气。后来村干部带着大伙儿参观生态农场,教大家用秸秆堆肥,结果第二年,村里不仅没人烧秸秆了,还多了个“有机蔬菜合作社”。这种悄无声息的改变,不就是化民易俗的生动例子吗?
有人可能会问:这成语听着像政府宣传口号,普通人能用上吗?其实换个角度看,我们每个人都能参与。比如家长带着孩子做垃圾分类,邻居之间约定晚上九点后不跳广场舞,这些小事积累起来,就是在推动社会习惯的“软升级”。我常想,真正的改变不一定要轰轰烈烈,像春雨润物反而更持久。
还有个有趣的现象:短视频平台上的非遗手艺人突然火了。年轻人跟着学做油纸伞、捏糖人,原本快消失的老手艺反而成了新时尚。这种新旧融合的奇妙转化,算不算现代版的化民易俗?它证明改变习俗未必需要对抗传统,找到契合时代的新表达更重要。
说到最后,化民易俗的关键或许在于“顺势而为”。就像河流改道不是硬堵,而是引导水流自然转向。当我们在抱怨某些社会陋习时,不妨先想想自己能做什么——可能是多走两步把垃圾扔进桶,也可能是主动给外来游客指个路。这些细微处的善意,终将汇成社会文明的大江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