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í
  • zhī
  • jiǔ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í zhī bā jiǔ

成语解释:比喻有极大的可能性。

成语出处:《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今天下之势,归韦温的十之八九。”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定语;指有极大的可能性

繁体字形:十之八九

英文翻译:nine in ten

十之八九的意思

十:1.九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达到顶点:十足。十分。十成的把握。3.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八:1.七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姓。

九:1.八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从冬至起每九天是一个“九”,从一“九”数起,二“九”、三“九”,一直数到九“九”为止:数九。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九尽寒尽。3.表示多次或多数:九霄。九泉。三弯九转。九死一生。4.姓。

成语评论

十之八九”这个成语到底在说什么?简单来说,它形容一件事发生的可能性极高,接近九成把握。比如朋友说“明天十之八九要下雨”,你会不会下意识带伞?这种表达既保留了不确定性,又传递了强烈的预判感。

为什么人们爱用“十之八九”而不是具体数字?想象你在菜市场听到:“这瓜十之八九保甜!”摊主如果改说“89.7%的概率甜”,反而让人觉得刻意。语言中的模糊空间,往往比精确数字更有说服力。这背后藏着怎样的心理机制?其实人类对概率的感知天然带有弹性,适度留白反而增强可信度。

职场上有个有趣现象:同事说“这个方案十之八九能通过”,往往比“绝对没问题”更让人安心。这里藏着什么玄机?过于肯定的承诺容易引发怀疑,而留有退路的表达既展示信心,又为意外留出缓冲带。就像聪明的棋手永远会留个“气眼”,语言中的余地管理也是门学问。

有人质疑:常说“十之八九”会不会显得优柔寡断?这要看使用场景。医生如果说“手术十之八九成功”,患者可能更愿听到“90%成功率”。但朋友安慰时说“十之八九能解决”,反而比打包票更显真诚。关键在把握分寸——该精准时别含糊,该留白时莫绝对。

生活中最妙的用法,是把“十之八九”变成积极暗示。比如备考时告诉自己:“按计划复习,十之八九能及格。”既避免盲目自信的压力,又消解彻底摆烂的借口。这种思维弹性,恰是现代人需要的情绪调节器。毕竟世事难料,给自己留条心理退路,反而走得更稳当。

观察发现,这个成语在长辈口中出现频率更高。他们常说“十之八九要变天”,其实是数十年生活经验的结晶。年轻一代偏好数据化表达,却可能丢失这种带着烟火气的智慧。不妨把“十之八九”看作概率思维与生活哲学的奇妙结合,既理性又带着温度。

下次遇到两难抉择时,试试用“十之八九”框定选择范围。比如求职犹豫时想:“这个岗位十之八九适合我。”若内心出现强烈抗拒,说明那“一二成”的不确定因素可能才是关键。语言不仅是表达工具,更是思维的梳子,帮我们理清混沌中的真实需求。

说到底,这个成语教会我们接纳不完美。天气预报说“十之八九有雨”,结果阳光灿烂——那又何妨?人生本就充满意外惊喜。留出那百分之二三十的可能性,既是对现实的尊重,也是给奇迹预留的入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