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í sǐ jiǔ huó
成语解释:形容难以幸存。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九回:“降者三万人,除那逃走脱的,其余都是十死九活,七损八伤,颠翻在地,被人马践踏,骨肉如泥的,不计其数。”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十死九活
英文翻译:Ten dead and nine alive
十:1.九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达到顶点:十足。十分。十成的把握。3.姓。
死:1.(生物)失去生命(跟“生、活”相对):死亡。死人。这棵树死了。死棋。死火山。2.不顾生命;拼死:死战。死守。3.至死,表示坚决:死不认输。死也不松手。4.表示达到极点:笑死人。高兴死了。死顽固。5.不可调和的:死敌。死对头。6.固定;死板;不活动:死脑筋。死心眼。死规矩。死水。开会的时间要定死。7.不能通过:死胡同。死路一条。把漏洞堵死。
九:1.八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从冬至起每九天是一个“九”,从一“九”数起,二“九”、三“九”,一直数到九“九”为止:数九。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九尽寒尽。3.表示多次或多数:九霄。九泉。三弯九转。九死一生。4.姓。
活:1.生存;有生命(跟“死”相对):活人。活到老,学到老。鱼在水里才能活。2.在活的状态下:活捉。3.维持生命;救活:养家活口。活人一命。4.活动;灵活:活水。活结。活页。活塞。5.生动活泼;不死板:活气。活跃。这一段描写得很活。6.真正;简直:活现。这孩子说话活像个大人。7.工作(一般指体力劳动的,属于工农业生产或修理服务性质的):细活。重活。庄稼活。干活儿。8.产品;制成品:出活儿。箱子上配着铜活。这一批活儿做得很好。
“十死九活”这个成语,乍一听有点吓人,但它其实在表达一种极端的风险与微弱的希望并存的状态。举个生活中的例子:老张创业做餐饮店,周围人都说这条街倒闭率90%,他却说“十死九活的事也得试试”。这里的问题来了——明明存活率低,为什么用“九活”而不是“一活”?其实这是用夸张手法强调:哪怕环境再艰难,也要抓住那一线生机。
再看历史故事。明朝郑和下西洋时,船队遭遇飓风,随行官员记载“十船九覆,惟余一舟载宝而归”。这里“十死九活”的场景转换成了航海风险,但核心逻辑没变:巨大的损耗反而突显了幸存者的价值。我们不妨思考:为什么古人喜欢用这种对比强烈的数字?或许因为具体的数据冲击力,能让听故事的人瞬间理解事件的特殊性。
现代职场中也有类似场景。比如程序员小王通宵修复系统漏洞时自嘲:“这代码改十遍能有九遍崩溃,但总要试到成功那次。”这种用法巧妙转化了成语的沉重感,把职场压力转化为幽默表达。我特别欣赏这种积极转化——当人们把“十死九活”从生死命题转化为日常挑战时,其实是在用语言的力量消解焦虑。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直接说“九死一生”?这两个成语的微妙区别在于,“十死九活”更强调尝试的次数积累,而“九死一生”侧重结果的偶然性。比如医生抢救危重病人时说“这是九死一生的手术”,但科研团队攻克技术难关时更适合说“经过十死九活的实验”。
从个人视角看,这个成语折射出中国文化里特有的韧性思维。老家有句俗语“十网九网空,一网就成功”,和“十死九活”异曲同工。这种思维模式教会我们:不要用简单的成功率衡量价值,而是要在持续行动中寻找突破点。就像登山爱好者常说的:“摔十次跟头,总能找到第九条上山的路。”
当遇到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时,不妨想想这个成语的深层含义。它不是在渲染绝望,而是用数字反差提醒我们:越是困难时刻,越要重视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毕竟,历史长河中的重大突破,往往诞生于无数次的“十死九活”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