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í
  • wè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í sǐ bù wèn

成语解释:谓即使犯十次死罪也予宽恕。

成语出处:《北史·艺术传·皇甫玉》:“孝昭赐赵郡王十死不问,王喜曰:‘皇甫玉相臣,云当恶死,今复何虑?’”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十死不問

英文翻译:Ten dead don't ask

十死不问的意思

十:1.九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达到顶点:十足。十分。十成的把握。3.姓。

死:1.(生物)失去生命(跟“生、活”相对):死亡。死人。这棵树死了。死棋。死火山。2.不顾生命;拼死:死战。死守。3.至死,表示坚决:死不认输。死也不松手。4.表示达到极点:笑死人。高兴死了。死顽固。5.不可调和的:死敌。死对头。6.固定;死板;不活动:死脑筋。死心眼。死规矩。死水。开会的时间要定死。7.不能通过:死胡同。死路一条。把漏洞堵死。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问:1.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情或道理请人解答:询问。问事处。不懂就问。答非所问。2.为表示关切而询问;慰问:问好。问候。3.审讯;追究:审问。问案。首恶必办,胁从不问。4.管;干预:过问。不闻不问。5.向(某方面或某人要东西):我问他借两本书。6.姓。

成语评论

十死不问”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它到底在说什么呢?举个例子:古代将军带兵打仗前对部下说:“此战凶险,若我十次濒死,你们不必请示,直接按计划行动!”这种不留退路的决绝,就是“十死不问”的典型场景。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极端表达现在还有用吗?其实职场中也能看到影子。比如创业团队负责人常说:“产品上线前就算我倒下十次,你们也要按时间表推进。”这里的“倒下”不再是字面意义的死亡,而是指遇到资金断裂、人员流失等危机,强调的是信任和执行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成语背后藏着对人性深刻的洞察。我曾在博物馆看到明代戚继光的书信,他在抗倭战役中写道“纵某身死十回,勿停火器操练”,这种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态度,反而让士兵更有安全感——因为知道统帅已做好最坏打算。这让我想到现代管理中的“预案思维”,提前设想最糟情况反而能稳定军心。

有人可能会困惑:这不就是让人盲目冒险吗?其实关键在于“不问”的前提。就像登山队长说“如果我失联十次,继续登顶”,必定建立在队员都熟知路线、装备充足的基础上。个人认为,现代社会更应理解为“在充分准备后,对执行团队的绝对信任”,而不是鼓励鲁莽行事。

这种语言化石般的成语,换个视角看竟意外地鲜活。它提醒我们:真正的领导力不在于控制,而在于建立值得托付的系统;深厚的信任关系,往往诞生于敢把后背交给同伴的瞬间。当我们在合作中产生犹豫时,或许该想想——是否需要多一点“十死不问”的魄力,少一点患得患失的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