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í
  • zhēn
  • yá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í lǐ wú zhēn yán

成语解释:远处传来的消息不可轻信

成语出处:黎汝青《叶秋红》:“十里无真言,总是越传越玄。”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定语、分句;指不要盲目轻信

繁体字形:十裏無真言

英文翻译:Ten miles without truth

十里无真言的意思

十:1.九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达到顶点:十足。十分。十成的把握。3.姓。

里:[lǐ]1.(里儿)衣服、被褥等东西不露在外面的那一层;纺织品的反面:被里儿。衣服里儿。这面是里儿,那面是面儿。2.方位词。里边(跟“外”相对):里屋。里圈。往里走。3.街坊:邻里。里弄。4.家乡:故里。乡里。5.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6.姓。7.长度单位,1市里等于150丈,合500米。[li]1.里面;内部(跟“外”相对):手里。箱子里。话里有话。2.附在“这、那、哪”等字后边表示地点:这里。那里。头里。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5.姓。[mó]见【南无】。

真:1.真实(跟“假、伪”相对):真心诚意。千真万确。去伪存真。这幅宋人的水墨画是真的。2.的确;实在:时间过得真快!。“人勤地不懒”这话真不假。3.清楚确实:字音咬得真。黑板上的字你看得真吗?4.指真书:真草隶篆。5.人的肖像;事物的形象:写真。传真。6.本性;本原:返璞归真。7.姓。

言:1.话:言语。语言。格言。诺言。发言。有言在先。言外之意。2.说:言之有理。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3.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五言诗。万言书。全书近二十万言。4.姓。

成语评论

十里无真言”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相隔十里地,传话难保真”。它常被用来形容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偏离真相的现象。比如村里老张家的母鸡下了一颗双黄蛋,传到隔壁村可能变成“老张家母鸡生了金蛋”,再传到县城就成了“老张靠卖金蛋发了财”。人们总爱在传递消息时添油加醋,原本简单的事就这么变得面目全非。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核心问题在于:信息传递的每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加工站”。就像孩子们玩的传话游戏,第一个人说“河边有只花斑猫”,传到第十个人就成了“山上有只会说话的虎”。当传播链条超过三个环节,信息的保真度就会断崖式下跌,这不仅是记忆偏差导致的,更因为人们习惯用自己的经验给信息“补全细节”。

现代生活中,这种现象反而更常见了。办公室茶水间里的闲聊最能体现这点:小王说“老板最近常去上海出差”,传到小李那里变成“公司要在上海开分部”,等传到财务部就成了“下个月要裁撤本地业务”。这种变形记每天都在上演,连微信群里的消息转发也常出现“每转发一次就少个零”的离奇状况。

面对这种情况,我的个人经验是建立“信息三角验证法”。去年社区传言要拆迁,我分别向物业、居委会和开发商求证,发现只有开发商在含糊其辞,最终确定是中介为卖房制造的谣言。信息时代更需要我们保持清醒:遇到重要消息时,至少要找到两个独立信源交叉验证,就像验钞时既要看水印又要摸纹路。

有趣的是,有些行业反而在利用这种失真现象。广告创意就常常故意制造“记忆点变形”,比如某奶茶品牌的“一年卖出三亿杯”宣传语,经过消费者口耳相传,最终在民间演变成“杯子连起来能绕地球三圈”。这种有控制的失真反而成就了品牌记忆度,可见信息传播的规律本身并无好坏,关键看人们如何驾驭。

下次听说“惊天大消息”时,不妨先画个传播路径图。想想这条信息经过了几双手的传递,每双手的主人带着什么目的,就像侦探还原案发现场。保持适度的怀疑精神,同时保持开放心态,或许才是应对“十里无真言”的现代生存智慧。真相可能不会缺席,但常常需要我们在纷杂的信息流中耐心打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