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iān
  • yā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qiān lǐ wú yān

成语解释:谓广大地区粮尽炊断。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卫觊传》:“当今千里无烟,遗民困苦。”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十分荒凉

繁体字形:千裏無煙

英文翻译:Smoke free for thousands of miles

千里无烟的意思

千:1.数目。十个一百。2.比喻很多:千锤百炼。3.“秋千”的“千”。

里:[lǐ]1.(里儿)衣服、被褥等东西不露在外面的那一层;纺织品的反面:被里儿。衣服里儿。这面是里儿,那面是面儿。2.方位词。里边(跟“外”相对):里屋。里圈。往里走。3.街坊:邻里。里弄。4.家乡:故里。乡里。5.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6.姓。7.长度单位,1市里等于150丈,合500米。[li]1.里面;内部(跟“外”相对):手里。箱子里。话里有话。2.附在“这、那、哪”等字后边表示地点:这里。那里。头里。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5.姓。[mó]见【南无】。

烟:1.物质燃烧时所产生的气状物:冒烟。2.像烟的东西:烟雾。3.烟气刺激:烟了眼睛。4.烟草或烟草的制成品:烟叶。吸烟。

成语评论

千里无烟”这个成语,乍一听可能让人联想到一片荒无人烟的场景,但它到底想表达什么?举个例子:古代战乱后,许多村庄被毁,农田荒废,百姓流离失所,真是“千里无烟,民生凋敝”。这里的“烟”指的不仅是炊烟,更象征着人类生活的痕迹和希望。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用“无烟”来形容这种状态?其实,“烟”在古代代表着日常生活的烟火气。比如一个原本热闹的市集突然冷清,商贩消失,街道寂静,可以说“一场瘟疫过后,此地竟成千里无烟之境”。这种对比让人瞬间感受到从繁荣到衰败的落差。

换个角度看,“千里无烟”也能用在现代场景。比如某地因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破坏,植被消失、动物迁徙,环保志愿者感叹:“十年前这里绿意盎然,如今却千里无烟,只剩黄沙。”这种用法既保留了成语的意境,又赋予了环保议题新的解读空间。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的妙处在于它的画面感。不需要复杂描述,四个字就能让人联想到广阔的荒凉景象。但要注意的是,“无烟”并不完全等于“绝望”——荒芜的土地可以重新开垦,废弃的村落也能重建生机。就像沙漠中出现的绿洲,提醒我们:即便面对“千里无烟”的困境,转变的契机往往藏在行动中。

再举个现实例子:某山区曾因采矿导致水源污染,村民被迫搬迁。经过十年治理,当地不仅恢复了清澈河流,还发展起生态旅游。当初“千里无烟”的矿区,如今已是游客络绎不绝的打卡地。这告诉我们,环境的破坏或许会带来短暂沉寂,但人类的修复能力同样不可小觑。

最后思考一个问题:成语是否只能描述消极场景?其实不然。比如在科技创新领域,某个技术突破让传统行业焕发新生,可以说“老工业区打破千里无烟的困局,迎来智能制造的曙光”。这种积极化用,反而为古老词汇注入了时代生命力。

千里无烟的造句

  1. 造句 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
  2. 造句 北展辉为什么叫千里无烟,就是因为在千里之内全部被他杀戮的干干净净包括是一点动物,幼仔,已经婴儿都是如此!
  3. 造句 我看到的都是兵尸如岳,饿莩盈郊,茫茫平野,千里无烟。
  4. 造句 自永嘉丧乱,百姓流亡,中原萧条,千里无烟,饥寒流陨,相继沟壑。
  5. 造句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世界难民好可怜,缺衣少食,奄奄一息,疾病瘟疫,滔天肆虐,尸骨遍野,千里无烟!慷慨解囊,尽心尽力,无言丰碑心中立!世界难民感谢你!
  6. 造句 左封禅很没骨气的跪在了地上,心中却很没底,对方可是千里无烟啊!“我什么时候说要杀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