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iān lǜ yī shī
成语解释:失:错误。指聪明人的考虑,也会有不周到的地方。
成语出处:春秋 齐 晏婴《晏子春秋 内篇杂下十八》:“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 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复杂式;作宾语;指聪明人的考虑,也会有不周到的地方
繁体字形:千慮一失
英文翻译:even a wise man sometimes makes a mistake
千:1.数目。十个一百。2.比喻很多:千锤百炼。3.“秋千”的“千”。
虑:1.思考:考虑。深谋远虑。千虑一得。2.担忧;发愁:忧虑。疑虑。顾虑。过虑。不足为虑。
一: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一路走。这不是一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专一:一心一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一歇。笑一笑。让我闻一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一声。看一眼。让我们商量一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一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请就来。一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失:1.丢掉:遗失。丧失。2.找不着:迷失路径。3.违背:失信。失约。4.没有把握住:失手。失足。5.没有达到目的:失意。失望。6.改变常态:失色。失神。7.错误:过失。千虑一失。
“千虑一失”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即使思考一千次,也可能有一次疏忽”。听起来像是给“完美主义”泼了盆冷水,但仔细想想,它反而让人松了一口气——毕竟,人不是机器,谁能保证永远不出错呢?
举个常见的例子:小明是个程序员,写代码前反复推演逻辑,甚至画了流程图,但上线后还是出现了漏洞。这时同事安慰他:“千虑一失嘛,测试发现问题反而是好事。”这场景背后有个核心问题:为什么周密计划仍然可能失误?其实,人的思维容易陷入惯性,就像走熟悉的路线容易忽略岔道,而意外往往藏在盲区里。
再比如职场中的汇报准备。小李熬夜修改了20版PPT,演练时却发现数据标错了单位。他懊恼地说:“我明明检查过十几次!”这种现象其实符合心理学中的“注意力衰竭”理论——重复劳动会降低大脑敏感度。这里隐藏着一个反问:是否越追求“万无一失”,反而越容易“一失”?答案可能在于平衡:投入合理精力后,适当接受不完美反而能提高整体效率。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最可贵的是它传递的包容性。它不否定“千虑”的价值,而是提醒我们:失误本身不是失败,如何看待和处理失误才是关键。就像老张开店时算错了进货量,导致库存积压,但他通过直播清仓反而打开了新市场。这种“失”转化为“得”的故事,或许才是成语真正的智慧所在。
生活中最常见的误解,是把“千虑一失”当成逃避责任的借口。比如有人会说:“反正再怎么准备都可能出错,随便做做算了。”这显然违背了成语的本意。它的重点不在于“允许犯错”,而在于“理解错误的必然性”,从而建立更理性的应对机制——比如提前设计纠错流程,或者培养快速修复的能力。
最后分享一个观察:那些能坦然说“这次是我疏忽了”的人,往往进步更快。因为他们把“失”当成校准认知的机会,而不是否定自我的证据。就像登山时踩滑一块石头,有人抱怨石头太滑,有人却因此记住了石头的纹理——后者,大概就是读懂了“千虑一失”真谛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