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ài
  • ér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ài ér yù nǚ

成语解释:鬻:卖。指穷困到极点;无法养家糊口;维持生活;被迫卖掉自己的儿女。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7回:“破家荡产,鬻儿卖女,时有所闻。”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生活所迫而卖掉自己的儿女

繁体字形:賣兒鬻女

英文翻译:sell one's children

卖儿鬻女的意思

卖:1.拿东西换钱(跟“买”相对):卖房子。把余粮卖给国家。2.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祖国或亲友:卖国。把朋友给卖了。3.尽量用出来;不吝惜:卖劲儿。卖力气。4.故意表现在外面,让人看见:卖功。卖弄。卖俏。5.旧时饭馆中称一个菜为一卖:一卖炒腰花。6.姓。

儿:1.雄性的:儿马。儿狗。2.后缀(注音作r)。3.名词后缀,主要有下面几种作用。a)表示小:盆儿、棍儿、窟窿儿、小车儿。b)表示词性变化:吃儿、盖儿、卷(juǎn)儿(动词名词化);亮儿、尖儿、零碎儿(形容词名词化)。c)表示具体事物抽象化:门儿、根儿、油水儿。d)区别不同事物:白面—白面儿(海洛因),老家—老家儿(父母和家中其他长辈)。4.少数动词的后缀:玩儿。火儿。参看〖儿化〗。“兒”

鬻:卖:鬻画。鬻文为生。卖官鬻爵。

女:[nǚ]1.女性,女子,女人,妇女:女士。女工。男女平等。2.女儿:一儿一女。3.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rǔ]文言代词,你:女等。女将何往?

成语评论

卖儿鬻女”这个成语听起来很沉重,但它的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举个例子:古代闹饥荒时,一户农民家里断了粮,父母为了活下去,只能含泪把年幼的孩子卖给富人家当仆人。这种极端的选择,反映了人在绝境下的无奈与挣扎。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会有人选择卖自己的孩子?其实,这往往不是出于狠心,而是走投无路的生存策略。比如明朝末年,河南大旱导致“易子而食”的惨剧,有些家庭甚至用儿女换几斗米——这不是人性的扭曲,而是社会灾难下的悲剧缩影。

换个角度看,现代社会中“卖儿鬻女”是否还存在?虽然法律禁止人口买卖,但有些父母过度依赖孩子养老,要求子女牺牲个人发展来满足家庭需求,这种现象算不算另一种形式的“精神买卖”?我认为,健康的亲情应当建立在尊重个体选择的基础上,而非用亲情绑架下一代的人生。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在文学作品中也常被活用。比如《茶馆》里王掌柜感叹:“这年头,卖儿鬻女的买卖都成了生意经!”这里的讽刺对象已从苦难家庭转向了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体现出成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延展性。

从历史到现代,“卖儿鬻女”始终在提醒我们:当社会无法保障基本生存时,人性会面临怎样的考验。值得庆幸的是,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这类极端事件正在减少。或许未来的父母们,能用更多的爱与支持,为孩子撑起不需要“交易”的人生。

卖儿鬻女的造句

  1. 造句 旧社会卖儿鬻女的现象并不鲜见。
  2. 造句 在那个年代,穷人家为了生活不得不卖儿鬻女。
  3. 造句 在旧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经常有卖儿鬻女的现象。
  4. 造句 贫苦农民“一年到头忙,还是精打光”,卖儿鬻女,颠沛流离,终年不得温饱,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5. 造句 白日行凶,卖儿鬻女;世风日下,人人自危;英雄一出,大杀四方;尸横遍野,流血漂橹;灵砖一出,四方平定;……
  6. 造句 我私下探访,常听人言,若无颜家,不知有多少人卖儿鬻女,又有多少家收了稻谷运不回家。
  7. 造句 卖儿鬻女都找不着地儿卖啊!听我一个从那边跑出来的朋友说,好多地方都易子相食啊!惨,惨啊。
  8. 造句 牲畜冻死,粮食欠收,百姓啼饥号寒,贫寒人家卖儿鬻女,难以存活。
  9. 造句 无奈地方黄巾猖獗,青州久被其害,各地县府、粮仓早已被攻破数次,百姓流离,无法安心耕作,每年都有卖儿鬻女之事。
  10. 造句 因全村烧光,幸存和归来的人无以为生,冻饿而死73人,卖儿鬻女38人,妇女改嫁51人。

"卖儿鬻女"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