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ài
  • ná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ài nán yù nǚ

成语解释:指因生活所迫而出卖自己的儿女

成语出处:明 天然痴叟《石点头 卢梦仙江上寻妻》:“况且如此荒年,那家不卖男鬻女来度命。”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指贫困

繁体字形:賣男鬻女

英文翻译:sell one 's children

卖男鬻女的意思

卖:1.拿东西换钱(跟“买”相对):卖房子。把余粮卖给国家。2.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祖国或亲友:卖国。把朋友给卖了。3.尽量用出来;不吝惜:卖劲儿。卖力气。4.故意表现在外面,让人看见:卖功。卖弄。卖俏。5.旧时饭馆中称一个菜为一卖:一卖炒腰花。6.姓。

男:1.男性。与“女”相对:男女平等。男演员。2.儿子:长(zhǎng)男。3.男爵,古代贵族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中的最末一等。

鬻:卖:鬻画。鬻文为生。卖官鬻爵。

女:[nǚ]1.女性,女子,女人,妇女:女士。女工。男女平等。2.女儿:一儿一女。3.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rǔ]文言代词,你:女等。女将何往?

成语评论

卖男鬻女”这个成语,原本形容旧社会穷苦人家被迫卖掉儿女的悲惨场景。比如:“民国初年,北方大旱,许多家庭走投无路,只能卖男鬻女换一口粮食。”这种极端行为背后,反映的是社会动荡与资源匮乏的残酷现实。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会还存在这种问题吗?虽然法律和福利体系已极大改善,但极端贫困地区仍有类似现象。例如,某些偏远山村因教育医疗资源缺失,父母不得不将孩子“过继”给他人换取经济支持,本质上仍是一种无奈的交易。

另一个值得思考的角度是:这种行为是否完全出于被迫?从历史案例看,有些父母是为了保全其他孩子的生存机会,带有“牺牲少数换多数”的悲剧性选择。比如《白鹿原》中田小娥被父亲卖给地主的情节,表面上看似冷漠,实则夹杂着生存逻辑下的亲情挣扎。

我个人认为,这种现象的消亡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物质保障的全面提升,二是社会观念的进步。当人们不再将子女视为“财产”,当社会保障网能兜住底层生存需求,这样的悲剧才会真正成为历史。

值得注意的是,成语的使用场景也在演变。如今说“某公司疯狂裁员简直是卖男鬻女”,虽属夸张比喻,却生动传达了牺牲核心利益换取短期生存的荒诞感。这种语言创新,反而让古老成语焕发出新的批判力量。

最后不妨设想:如果穿越到古代,面对卖儿卖女的家庭,我们能做些什么?或许会意识到,比起简单谴责个人选择,建立更公平的资源分配机制才是根本解法。就像现代扶贫政策通过教育补贴、医疗保障切断贫困代际传递,这才是真正治本之策。

"卖男鬻女"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