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ài gōng yíng sī
成语解释:指出卖公众利益以谋求个人私利
成语出处:《魏书 赵黑传》:“高官禄厚,足以自给,卖公营私,本非情愿。”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賣公營私
英文翻译:Selling business
卖:1.拿东西换钱(跟“买”相对):卖房子。把余粮卖给国家。2.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祖国或亲友:卖国。把朋友给卖了。3.尽量用出来;不吝惜:卖劲儿。卖力气。4.故意表现在外面,让人看见:卖功。卖弄。卖俏。5.旧时饭馆中称一个菜为一卖:一卖炒腰花。6.姓。
公:1.属于国家或集体的(跟“私”相对):公款。公物。公事公办。2.共同的;大家承认的:公分母。公议。公约。3.属于国际间的:公海。公制。公历。4.使公开:公布。公之于世。5.公平;公正:公买公卖。大公无私。秉公办理。6.公事;公务:办公。公余。因公出差。7.姓。8.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一等:公爵。公侯。王公大臣。9.对上了年纪的男子的尊称:诸公。张公。10.丈夫的父亲;公公:公婆。11.属性词。(禽兽)雄性的(跟“母”相对):公羊。这只小鸡是公的。
营:1.谋求:营生。营救。2.经营;管理:营造。营业。国营。民营。3.姓。4.军队驻扎的地方:军营。安营。5.军队的编制单位,隶属于团,下辖若干连。
私:1.属于个人的或为了个人的(跟“公”相对):私事。私信。私有。2.自私(跟“公”相对):私心。大公无私。3.暗地里;私下:私访。窃窃私语。4.秘密而不合法的:私货。私盐。私通。
“卖公营私”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其实它和常见的“假公济私”意思相近,都是指利用职务或权力,表面上为集体谋利,实际上却偷偷满足个人私欲。比如一家公司的采购经理,明明需要买质量合格的办公用品,却偷偷选择了一家价格虚高但能给他回扣的供应商——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卖公营私”。
核心问题来了:为什么这种现象难以根除?根本原因在于“权力与监督的不对称”。当一个人掌握资源分配权,而外部监督机制不够透明时,就容易滋生“暗箱操作”。举个接地气的例子:社区物业负责人把停车位优先分配给自己的亲戚朋友,而普通业主只能排队苦等,这种差别对待就是小范围的“卖公营私”。
如何识别这类行为?有个简单有效的判断标准:观察决策是否始终符合集体利益。比如某干部突然大力推进一个明显超出预算的建设项目,而他的表弟恰好是建材供应商,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警惕。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看似异常的行为都存在问题,但持续出现“公私界限模糊”的情况往往值得深究。
个人认为,这种现象的普遍程度与社会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在经济快速增长期,资源分配渠道增多,监管体系若未能同步完善,就容易出现漏洞。但不必过于悲观,随着数字政务的普及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很多流程正在变得可追溯。某地政府去年上线了政府采购公开平台,所有供应商资质和报价实时公示,这类阳光化举措就是有效的防火墙。
有趣的是,语言本身也在反映社会变化。“卖公营私”这类成语的使用频率,某种程度上能成为观测社会风气的晴雨表。当人们越来越少使用这类词汇时,或许正说明制度性约束正在发挥作用。就像现在年轻人更习惯说“流程合规”而不是“走后门”,这种语言转变本身也传递着积极信号。
最后想说的是,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监督链条中的一环。下次发现小区物业费支出不明,或是公司报销单据存疑时,主动要求查看明细的行为,就是在用实际行动维护公共利益。这种点滴努力积累起来,终将推动整个环境变得更加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