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kǒu kǒu shēng shēng
成语解释:不止一次;反反复复地陈述或表白。形容总把某种说法挂在口头上。
成语出处:元 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三折:“你也曾听杜宇,他那里口口声声撺掇,先生不如归去。”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状语;形容反反复复地陈述
繁体字形:口口聲聲
英文翻译:say repeatedly repeatedly
口:1.嘴。2.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海口。3.特指港口。也特指长城的关口:转口。出口转内销。口外。古北口。4.行业;系统;专业方向:对口支援。文教口。专业不对口。5.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碗口儿。瓶子口儿。6.指人口:户口。拖家带口。7.指口味:口重。8.破裂的地方:裂口。疮口。9.刀剑等的锋刃:刀卷口了。10.骡、马、驴等的年龄(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这匹马六岁口。11.量词。用于人,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三口人。一口猪。两口缸。
口:1.嘴。2.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海口。3.特指港口。也特指长城的关口:转口。出口转内销。口外。古北口。4.行业;系统;专业方向:对口支援。文教口。专业不对口。5.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碗口儿。瓶子口儿。6.指人口:户口。拖家带口。7.指口味:口重。8.破裂的地方:裂口。疮口。9.刀剑等的锋刃:刀卷口了。10.骡、马、驴等的年龄(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这匹马六岁口。11.量词。用于人,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三口人。一口猪。两口缸。
声:1.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锣声。大声。2.说话;语言:不声不响。呼声。3.宣布;陈述:声明。声讨。4.名誉:声望。名声。5.声母:声韵。双声。6.声调:第一声。去声。7.量词。用于声音发出的次数:连喊三声。
声:1.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锣声。大声。2.说话;语言:不声不响。呼声。3.宣布;陈述:声明。声讨。4.名誉:声望。名声。5.声母:声韵。双声。6.声调:第一声。去声。7.量词。用于声音发出的次数:连喊三声。
“口口声声”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反复强调某种说法,但实际行为却未必相符。比如同事老张总在会议上说:“咱们部门必须提高效率”,可每次分配任务时又推三阻四。这种语言与行动的反差,让人不禁想问:为什么有些人会陷入“口口声声”的怪圈?
举个更贴近生活的例子:朋友小王总在朋友圈发“明天开始健身”,却连续三个月晒夜宵照片。问他为何做不到,他挠头笑道:“计划赶不上变化嘛。”这时候我们就能发现,“口口声声”背后往往藏着习惯性承诺与社会期待之间的冲突——人们可能通过语言给自己立人设,而行动却受制于真实的生活惯性。
有人会问:“这种言行不一是虚伪的表现吗?”其实未必。当代社会的信息轰炸让人容易产生“语言先行”的应激反应。就像父母总唠叨“再不结婚就晚了”,更多是出于焦虑情绪的宣泄,而非刻意欺骗。重点在于区分善意提醒与惯性说教,前者带着关切,后者则可能变成无效循环。
工作中也常见类似场景。项目经理开会时反复强调“客户体验最重要”,但遇到工期紧张时又默许简化流程。这种情况下,“口口声声”更像是一种心理安慰剂——既想维护理想标准,又不得不向现实妥协。这种矛盾恰恰反映了现代职场人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摇摆状态。
观察这些现象时,我逐渐意识到:与其批评“光说不做”,不如关注语言背后的诉求。那个总说要早睡却熬夜加班的同事,或许在通过语言给自己加油打气;那个天天喊着存钱却忍不住网购的邻居,可能正在经历自控力的拉锯战。理解这种复杂性,或许能让我们用更包容的心态看待生活中的“口口声声”。
当遇到反复承诺却不兑现的情况,与其急着下判断,不如试着问:“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往往能揭开表面话语下的真实需求。毕竟语言就像水面上的波纹,真正的暗流涌动在看不见的地方。保持这份觉察,或许能让我们的沟通少些隔阂,多些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