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kǒu ěr bìng zhòng
成语解释:对说和听的训练同等重视。
成语出处:鲁迅《彷徨·肥皂》:“好容易给他进了中西折中的学堂,英文又专是‘口耳并重’的。”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对说和听的训练同等重视
繁体字形:口耳並重
英文翻译:Pay attention to both words and ears
口:1.嘴。2.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海口。3.特指港口。也特指长城的关口:转口。出口转内销。口外。古北口。4.行业;系统;专业方向:对口支援。文教口。专业不对口。5.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碗口儿。瓶子口儿。6.指人口:户口。拖家带口。7.指口味:口重。8.破裂的地方:裂口。疮口。9.刀剑等的锋刃:刀卷口了。10.骡、马、驴等的年龄(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这匹马六岁口。11.量词。用于人,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三口人。一口猪。两口缸。
耳:1.耳朵:耳聋眼花。耳闻目睹。2.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3.位置在两旁的:耳房。耳门。4.姓。5.而已;罢了:想当然耳。技止此耳。
并:[bìng]1.合在一起:归并。合并。把三个组并成两个。2.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平排着:并蒂莲。我们手挽着手,肩并着肩。3.表示不同的事物同时存在,不同的事情同时进行:两说并存。相提并论。4.用在否定词前面加强否定的语气,略带反驳的意味:你以为他糊涂,其实他并不糊涂。所谓团结并非一团和气。5.并且:我完全同意并拥护领导的决定。6.用法跟“连”相同(常跟“而”、“亦”呼应):并此而不知。并此浅近原理亦不能明。[bīng]山西太原的别称。
重:[zhòng]1.重量;分量:举重。这条鱼有几斤重?2.重量大;比重大(跟“轻”相对):体积相等时,铁比木头重。工作很重。脚步很重。话说得太重了。3.程度深:情意重。病势很重。重伤。4.重要:重地。重任。5.重视:敬重。尊重。看重。器重。为人所重。重男轻女是错误的。6.不轻率:自重。慎重。持重。7.姓。[chóng]1.重复:重出。书买重了。2.重新;再:重逢。旧地重游。重写一遍。3.层:云山万重。突破一重又一重的困难。4.使重叠在一起;摞:把两领席重在一起。5.姓。
“口耳并重”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嘴巴和耳朵都要重视”,实际是强调说话和倾听同样重要。比如一位老师上课时,如果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讲知识点,完全不观察学生的反应,学生可能听得一头雾水;但如果老师边讲边提问,同时观察学生的表情,及时调整节奏,课堂效果就会好很多。这时候可以说:“教书不能光靠一张嘴,口耳并重才能教得明白。”
为什么“听”和“说”缺一不可?举个例子:公司开会时,老张总爱打断别人发言,急着推销自己的想法,结果团队合作越来越僵。而同事小王每次发言前会先复述别人的观点:“我理解你的意思是……”,再补充自己的建议。这种“先听再说”的方式,反而让他的意见更容易被采纳。可见,沟通不是独角戏,耳朵开得大,嘴巴才更有分量。
生活中,这种平衡容易被忽视。比如家长教育孩子时,如果只顾批评指责,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亲子关系就容易恶化。我见过一位父亲,每次和孩子吵架后会主动说:“刚才我说的可能不对,你现在怎么想?”这种“主动闭嘴”的姿态,反而让孩子更愿意敞开心扉。个人认为,真正的沟通高手,都是“让耳朵比嘴巴多工作三秒钟”的人。
有趣的是,这个道理在新技术时代有了新挑战。现在很多人用语音消息代替打字,表面上“说”得更方便了,但很多人收到60秒长语音时根本懒得点开听。这时候反而需要回归“口耳并重”的智慧:重要的事情,不如打个电话,既能即时说清楚,又能通过对方语气判断真实态度。
说到底,语言是座双向桥。光顾着在桥上狂奔的人,可能会错过桥下的流水声;停下来听听风声的人,反而能找到更顺畅的通行方向。下次准备开口前,不妨先默数三秒——这三秒,可能就是让沟通从“鸡同鸭讲”变成“心有灵犀”的魔法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