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ǒ
  • cháng
  • xiāng
  • qīng
  • suǒ
  • duǎ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gè yǐ suǒ cháng,xiāng qīng suǒ duǎn

成语解释:轻:轻视。各人以自己的长处去轻视别人的不足

成语出处: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各以所長,相輕所短

英文翻译:Each has its own advantages, while each has its own advantages

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的意思

各:[gè]1.指示代词。a)表示不止一个:世界各国。各位来宾。b)表示不止一个并且彼此不同:各种原材料都备齐了。各人回各人的家。2.表示不止一人或一物同做某事或同有某种属性:双方各执一词。左右两侧各有一门。三种办法各有优点和缺点。3.姓。[gě]特别(含贬义):这人真各。

以:1.用;拿:以少胜多。晓之以理。赠以鲜花。2.依;按照:以次。以音序排列。3.因:何以知之?。不以人废言。4.表示目的:以广视听。以待时机。5.于;在(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6.跟“而”相同:城高以厚,地广以深。7.姓。8.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以前。以上。三日以后。县级以上。长江以南。五千以内。二十岁以下。

所:1.处所:场所。住所。各得其所。2.明代驻兵的地点,大的叫千户所,小的叫百户所(后来只用于地名):海阳所(在山东)。前所(在浙江)。后所(在山西)。沙后所(在辽宁)。3.用作机关或其他办事地方的名称:研究所。派出所。诊疗所。指挥所。招待所。4.a)用于房屋:这所房子。b)用于学校等:一所医院。两所学校。5.姓。6.跟“为”或“被”合用,表示被动:为人所笑。看问题片面,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7.用在做定语的主谓结构的动词前面,表示中心词是受事:我所认识的人。大家所提的意见。8.用在“是…的”中的名词、代词和动词之间,强调施事和动作的关系:全国的形势,是同志们所关心的。9.用在动词前面,跟动词构成体词结构:各尽所能。闻所未闻。

长:[cháng]1.两点之间的距离大(跟“短”相对)。a)指空间:这条路很长。长长的柳条垂到地面。b)指时间:长寿。夏季昼长夜短。2.长度:南京长江大桥气势雄伟,铁路桥全长6772米。3.长处:特长。取长补短。一技之长。4.(对某事)做得特别好:他长于写作。5.(旧读zhàng)多余;剩余:长物。6.姓。[zhǎng]1.领导人:部长。校长。乡长。首长。2.生:长锈。山上长满了青翠的树木。3.生长;成长:杨树长得快。这孩子长得真胖。4.增进;增加:长见识。长力气。吃一堑,长一智。

相:[xiāng]1.互相:相像。相识。相距太远。不相上下。2.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实不相瞒。好言相劝。3.姓。4.亲自观看(是不是合心意):相亲。相中。[xiàng]1.相貌;外貌:长相。聪明相。可怜相。狼狈相。2.物体的外观:月相。金相。3.坐、立等的姿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4.相位。5.交流电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三相交流发电机有三个绕组,每个绕组叫做一相。6.相态。7.观察事物的外表,判断其优劣:相马。8.姓。9.辅助:吉人天相。10.宰相:丞相。11.某些国家的官名,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部长。12.旧时指帮助主人接待宾客的人:傧相。

轻:1.重量小;负载力小。与“重”相对:轻如鸿毛。轻装。2.数量少;程度浅:年轻。轻伤不下火线。3.不用猛力:轻拿轻放。4.不重要:责任轻。5.不重视;不认真:轻视。轻率。6.不严肃:轻薄。7.轻松:轻音乐。

所:1.处所:场所。住所。各得其所。2.明代驻兵的地点,大的叫千户所,小的叫百户所(后来只用于地名):海阳所(在山东)。前所(在浙江)。后所(在山西)。沙后所(在辽宁)。3.用作机关或其他办事地方的名称:研究所。派出所。诊疗所。指挥所。招待所。4.a)用于房屋:这所房子。b)用于学校等:一所医院。两所学校。5.姓。6.跟“为”或“被”合用,表示被动:为人所笑。看问题片面,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7.用在做定语的主谓结构的动词前面,表示中心词是受事:我所认识的人。大家所提的意见。8.用在“是…的”中的名词、代词和动词之间,强调施事和动作的关系:全国的形势,是同志们所关心的。9.用在动词前面,跟动词构成体词结构:各尽所能。闻所未闻。

短:1.两端之间的距离小(跟“长”相对)。a)指空间:短刀。裤子裁短了。b)指时间:短期。夏季昼长夜短。2.缺少;欠:理短。缺斤短两。别人都来了,就短他一个人了。短你三块钱。3.缺点:取长补短。说长道短。揭短儿。护短。

成语评论

生活中,我们是否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位擅长数据分析的同事,对不善言辞的销售员皱眉头;一位能说会道的讲师,私下吐槽工程师“只会埋头写代码”。这种“拿自己的优势去贬低别人的短板”的现象,正是成语“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的生动写照。

举个真实的例子:某次产品讨论会上,设计师小张抱怨开发团队“死板”,认为他们总用技术限制否定创意。而开发主管老李反呛小张“不懂代码还提天马行空的需求”。这场争执持续半小时后,市场部小王突然发问:“如果我们把界面交互原型和系统架构图拼在一起看呢?”结果发现,双方的优势刚好能互补——小张的创意启发了技术实现的新思路,老李的严谨性则避免了方案落地时的漏洞。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偏见?心理学中的“达克效应”给出了解释:人对自己擅长的领域往往过度自信,同时低估其他领域的价值。就像习惯用右手写字的人,总觉得左手不够灵活,却忘了左手在保持身体平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笔者曾在创业团队经历过深刻教训。当时我们几个技术出身的创始人,总觉得市场部的同事“就知道搞虚的”。直到某次资金链危机,正是市场团队用精准的用户洞察说服了投资人,才让公司起死回生。这件事让我明白:真正的团队智慧,不在于比较谁更聪明,而在于把不同的“拼图”摆对位置。

下次当你想说“这有什么难的”时,不妨试着转换视角:那位总记不住数字的文案策划,或许能用一句广告语创造百万价值;那个不擅演讲的程序员,可能在算法优化上有着惊人的天赋。世界就像个巨大的交响乐团,小提琴不必羡慕定音鼓的浑厚,长笛也无需嫉妒大提琴的深沉——差异本身,就是创造和谐的前提。

放下“以己之长量人之短”的惯性思维,我们会发现:那个说话耿直的同事,恰能提供我们需要的真诚反馈;那个“慢性子”的合作伙伴,往往能在关键时刻提出周全方案。承认并尊重差异的存在,或许才是突破认知局限的真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