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tóng guī yú jìn
成语解释:一同走向死亡或共同毁灭。归:走向;尽:灭亡。
成语出处: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王瑞》:“天地终乎?与我偕终”卢重玄解:“大小虽殊,同归于尽耳。”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补充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同歸于儘
英文翻译:perish together
同:[tóng]1.相同;一样:同类。同岁。同工同酬。大同小异。条件不同。同是一双手,我为什么干不过他?2.跟…相同:同上。同前。“弍”同“二”。3.共同:一同。会同。陪同。4.一同;一齐(从事):同甘苦,共患难。我们俩同住一个宿舍。5.引进动作的对象,跟“跟”相同:有事同群众商量。6.引进比较的事物,跟“跟”相同:他同哥哥一样聪明。今年的气候同往年不一样。7.表示与某事有无联系,跟“跟”相同:他同这件事无关。8.表示替人做事,跟“给”相同:这封信我一直同你保存着。你别着急,我同你出个主意。9.表示联合关系,跟“和”相同:我同你一起去。10.姓。[tòng]见〖胡同〗。
归:1.返回:归国华侨。无家可归。2.还给;归还:物归原主。3.趋向或集中于一个地方:殊途同归。千条河流归大海。把性质相同的问题归为一类。4.由(谁负责):一切杂事都归这一组管。5.属于(谁所有):功劳归大家。这些东西归你。6.用在相同的动词之间,表示动作并未引起相应的结果:批评归批评,奖金一分也没少给。7.珠算中一位除数的除法。8.姓。
于:1.a)在:她生于1949年。来信已于日前收到。黄河发源于青海。b)向:问道于盲。告慰于知己。求救于人。c)给:嫁祸于人。献身于科学事业。d)对;对于:忠于祖国。有益于人民。形势于我们有利。e)自;从:青出于蓝。出于自愿。f)表示比较:大于。少于。高于。低于。g)表示被动:见笑于大方之家。2.后缀。a)动词后缀:合于。属于。在于。至于。b)形容词后缀:勇于负责。善于调度。易于了解。难于实行。“於”3.姓。
尽:[jìn]所有的:尽数。尽人皆知。[jǐn]1.力求达到最大限度:尽早。尽着平生的力气往外一推。尽可能地减少错误。2.(有时跟“着”连用)表示以某个范围为极限,不得超过:尽着三天把事情办好。3.(有时跟“着”连用)让某些人或事物尽先:先尽旧衣服穿。单间房间不多,尽着女同志住。4.用在表示方位的词前面,跟“最”相同:尽前头。尽北边。5.尽自:这些日子尽下雨。事情已经过去了,尽责备他也无益。
“同归于尽”这个成语听起来充满戏剧性,但它背后反映的往往是极端情境下的选择。比如,战国时期刺客荆轲刺杀秦王失败后,史书记载他“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最终与秦王侍卫同归于尽。这里的关键问题是:为什么有人会选择“同归于尽”这种结局?答案可能藏在“信念高于生命”的价值观中——当个人或群体认为某些原则不可退让时,宁可玉石俱焚也不妥协。
现代生活中也能找到类似逻辑。比如两家公司恶性竞争,不断压低价格导致双方破产,本质上也是一种“商业版同归于尽”。这引发出另一个思考:这种选择是否真的解决问题?从结果看或许没有赢家,但过程中可能震慑其他竞争者,达到警示效果。就像生态系统中,某些昆虫遇到天敌时会释放毒素,牺牲自己却保护了种群延续。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最耐人寻味之处在于它的矛盾性。它既是绝望的终点,也可能成为新生的起点。就像森林大火后,焦土中会萌发更顽强的生命。我曾见过两位老邻居因停车位争执多年,最后同时把车卖掉改骑自行车,反而治好了他们的“路怒症”。这种意外转型说明,看似两败俱伤的选择,有时反而开辟了新可能。
在文学创作中,这个主题常被用来制造悲剧张力。《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恋人服毒自尽,表面是家族仇恨的牺牲品,实则用死亡打破了世仇的循环。这提示我们:同归于尽是否可能成为打破僵局的特殊手段?答案或许因时因地而异,但不可否认,这种极端方式确实能迫使各方重新审视矛盾根源。
当代社会更值得关注的是隐性“同归于尽”现象。比如熬夜加班换取短期业绩,本质是以健康为代价的自我消耗;国与国之间的核威慑策略,更是将全人类置于风险之中。这些案例提醒我们:在做出重大决定前,是否充分考虑过替代方案?就像下棋时发现“兑子”并非唯一解法,退后一步或许能看到更广阔的棋盘。
夕阳下的围棋老人常说:“真正的高手不追求同归于尽,而是留条活路让对手自己认输。”这句话或许道破了某种处世智慧——解决问题的方式永远比问题本身多,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放下执念,去寻找那个既保全自己又不毁灭对方的最优解。